投資5年,虧損近30%,同期的累計通脹率超過20%,這樣的“倒霉事”最近就發生在了購買光大銀行一款“同享二號”中華精選投資理財組合的投資者身上。
近年來,理財走入尋常百姓家,但各種理財產品“越理越虧”,甚至連本金都虧損的案例也不斷浮出水面。銀行“同享”收益,卻不“同享”風險惹來諸多爭議。
10萬元5年“理成”只剩7萬元
根據光大銀行日前披露的“同享二號”中華精選投資理財組合的月度投資報告,該款成立于2007年10月31日的理財產品,最新的單位凈值為0.7029元,運作以來已經虧損29.71%。
也就是說,一位客戶5年前如果花10萬元購買了該理財產品,現在不僅毫無收益,而且本金也只剩下7萬元左右。
光大銀行這款產品近年來的投資報告顯示,該產品僅僅在開始運作的頭兩個月里獲得了正收益,從2008年1月31日起,該款產品就踏上了“虧損的不歸路”。
數據顯示,2008年1月31日該產品單位凈值為0 .8952元,虧損10 .48%。2008年10月31日,該款產品單位凈值只剩下0.5149元,虧損幅度高達48.51%,近乎腰斬。迄今該款產品已經經手了三任投資經理,但虧損的局面依然無法扭轉。
根據產品介紹,“同享二號”是由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作為投資顧問,投資于以中國為核心的大中華區資本市場的開放式理財產品。該產品由境內投資和境外投資兩部分構成,產品根據宏觀經濟及市場變化情況,主動對境內境外戰略性資產配置進行不定期調整。在光大銀行的官網首頁上,該款產品還被列為推薦理財產品。
巨虧何以“前仆后繼”
理財產品巨虧,光大銀行并非個案。整個宏觀經濟和市場環境成為眾多銀行理財產品巨虧的硬約束條件。
“進入時點實在不好,2007年10月份A股泡沫破滅,上證指數從6000點狂瀉,走出國內股票歷史上最大的單邊下跌行情,一直到今天累計下跌了64%左右。”銀率網理財產品分析師殷燕敏指出,其實這一時期理財產品也存在“時運不濟”的因素。
光大銀行近年來在理財市場上不斷推新,理財早市、理財夜市等新概念都走在同業前列,不過,這次的理財虧損事件還是讓其受到了不少質疑。
這種受到外部因素影響明顯的還有外資銀行。例如,作為發行Q D II理財產品的大戶花旗銀行來說,2011年就曾受到歐債危機影響,其一款產品曾創下凈值累計虧損56.04%的紀錄,而星展銀行去年底也被爆料一款Q D II理財產品虧損了近20%。
南洋商業銀行的一款“南商中國源動力基金”運作至今的5年多時間里也已經虧損了34.86%,過去3年的虧損幅度也超過10%,其成立的時間也在同一時期的2007年10月份。
殷燕敏認為,這樣的市場走勢,本身就很難獲得正收益,市場因素是光大“同享二號”成立5年來一直虧損的主因,市場情況不好,產品收益走勢難以有翻身的機會。從同期的M SC I中國指數來看,同期該指數跌幅達到42.23%,遠超過其產品虧損的幅度。
業績不佳管理費居高不下
盡管不時有銀行理財產品虧損的案例出現,且收益率也一降再降,但銀行的管理費卻居高不下,投資者熱情也并未減少。
“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雖然不是很高,今年多在4%-5%浮動,但至少在普通老百姓眼里是一種旱澇保收的投資渠道,總比把錢直接存在銀行里要好。”長期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一位上海市民表示。
其實,與虧損本身相比,備受詬病的是銀行只愿“同享”收益,而把風險拋給投資者“獨享”。面對投資者出現的虧損,對應的是銀行不斷增長的理財服務手續費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