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六月份的遠去,銀行間市場資金緊張局面漸趨正常,但這卻一舉驚醒了市場“穩定現金流”的意識。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現金流已不僅僅是企業的資金流入流出概念,更關乎到個人及家庭財務計劃的“錢”景。從目前的實際運行看,最理想的投資方向是“既能享受投資收益,又能獲得穩定、可持續的現金流入”這一脈。那么,如何獲得穩定現金流入,就成為投資者日常投策中的關鍵考量因素。
在這種態勢中,國內資本市場的“定期支付”概念一經首現便成為市場各方的關注焦點。根據監管層公開信息,即將正式登場的工銀瑞信月月薪定期支付債基這一創新平臺,在國內首度引入了定期支付概念,即管理人按合同約定的支付周期,根據約定的年度支付比率,以定期支付日的資產凈值為基準向持有人提供穩定現金收入的機制。值得關注的是,定期支付是以份額支付,支付后投資者持有的基金份額數將相應減少。管理人承諾每年為投資者定期支付的額度或比例一般情況下固定,也可根據市場情況浮動調整。
“與目前市場上的普通分紅方式不同,定期支付強調明確的支付頻率和支付額度,管理人須按照約定嚴格執行,投資者的未來現金流入將得到保障。”市場人士指出,傳統的基金分紅必須滿足“可供分配利潤”、“收益分配后份額凈值不能低于面值”等監管要求,且次數和額度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管理人的主觀意愿,投資者只能被動接受決策,無法像“定期支付”那樣提供穩定的現金流預期。
定期支付模式在海外市場早已存在,由于能夠提供定期收入,對退休群體和養老金等機構投資者具有吸引力。據Bloomberg統計,僅2011年香港和新加坡就發行了數十只定期收入基金。記者總結國內市場已獲批的幾只定期支付型基后發現,它們在具體的定期支付條件、支付周期和年度支付比率上均不盡相同。細分來看,在資產配置上通過重點關注公司債、企業債等企業機構發行的債券,獲得相對穩定收益的同時能有效控制風險的類型,更適合那些期待較高年度支付比率、對資金流動性需求高的穩健型投資者。(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