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出現的銀行流動性緊張風波已過去了2個月。隨著部分短期理財產品陸續到期,銀行正漸次兌付到期理財產品收益。記者查閱近期多家銀行公開披露的產品到期公告,發現絕大部分都實現了此前的預期收益。不過,在兌付信息披露中,錢荒時期瘋狂沖量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個別手續費率暗中高企現象逐漸浮出水面。
理財管理費占收益近6成? 銀行稱“不用客戶出”
8月進入尾聲,銀行加快了理財產品的發行節奏。同時,一批到期兌付的產品信息也漸次公布。以廣發銀行為例,最近一周有6款理財產品兌付。值得關注的是,該行“盆滿缽盈”人民幣理財計劃兌付信息稱,個人普通版60天期限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為5.7%,每萬元收益93.7元,而銀行從中收取的每萬元管理費為52.49元。
換言之,投資者5萬元本金購買的該款產品,2個月后到期,累計可獲收益468.5元,而銀行從中收取的管理費則高達262.45元。如加上每萬元1.64元的銷售費,算起來,銀行從中收取的費用,占投資者到手收益的57.77%。
緣何管理費會如此之高?記者昨日以準客戶身份咨詢廣發銀行有關人士被告知,“產品是總行研發設計的,每萬元52.49元的管理費,由金融市場部收取,不用客戶出,也與客戶沒關系,投資者只要拿到了約定收益就行了。”
理財費用有玄機 超額收益常“被薅羊毛”
當前,銀行理財產品銷售普遍對投資者收取托管費和管理費,到期超出預期收益部分將被銀行以“超額管理費”為名悉數收入囊中。通常,銀行收取管理費占投資者收益多少呢?據了解,普遍為10%左右。記者隨機查閱其他銀行新發理財產品的說明書發現,一款工行在發的110天期限的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25%,托管費為0.02%,銷售手續費為0.4%。如果忽略超額管理費,則費用占收益比重約為9.88%。中信一款8月22日已兌付的181天期限產品,年化收益率5.0%,銷售服務費為0.50%/年,托管費為0.05%/年,費用占收益比重為11%。
對于部分還收取交易費的銀行而言,費用累計占比可能更高一些。以將網點已開到湘潭的上海農商行為例,該行8月27日公告了一期“鑫意”理財福通2013221期人民幣理財產品(產品代碼:A133221)的兌付公告稱,“在約定資產配置范圍內進行產品投資運作,現產品到期順利處置金融資產,本產品托管費0.05%,交易費0.01%,銀行管理費0.66%,產品實際年化收益率為4.70%。”而翻閱該產品發行時的說明書,該款理財產品起購金額為5萬元,期限為152天。這意味著,每5萬元理財資金,都將被銀行收取149.92元管理費,期間投資者到手收益為978.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