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購的沖擊下,書店經營狀況堪憂。圖為東莞首屆書展。南方日報記者 蘇仕日 攝
□南方日報記者 靳延明
種種跡象證明,來書店買書的人越來越少了。東莞第一家書吧老板透露,這兩年來客流越來越少。在東莞經營了10多年書店的一位負責人說,生意一年不如一年。根據東莞最大獨立書店永正圖書總店的客流數據顯示,2010年該店月均到客約7萬人,2014年前3月月均只有兩萬多人,下降了70%。
以上數據,可以從某種程度說明,在喧囂的網絡時代,書店與閱讀的形態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實體書店面臨的種種問題:隨著網絡閱讀普及和信息碎片化擴張,還有多少人去書店讀書買書呢?在網購的折扣沖擊與城市地租的漲升夾縫中,書店經營狀況還能安然生存嗎?
4月22日,世界讀書日前一天,記者帶著上述疑問走訪東莞最具代表的幾家獨立書店發現,事實正如很多人所擔心的那樣,來書店看書、買書的人越來越少,過去的一年,有大量獨立書店關閉,留下來的也大多慘淡經營。
1
越來越稀的客流
“獨立書店”,顧名思義,就是相對于國有資產的新華書店來說,由民間投資經營的特色書店。它們涌現于二十世紀90年代初,尤其在1995年以后呈現輝煌時期。但是,經歷了短暫的輝煌之后,獨立書店迅速進入沉寂時期。
4月22日下午,東莞最大獨立書店永正圖書總店沒有多少人,這個被譽為全國單層面積最大的書店多少顯得空蕩。工作人員正在上新書,幾名女生在一旁翻看青春小說,一位年長的老人捧著一本《中國茶道》,站在另一邊的書架前。
記者調取該店近五年的客流量顯示,2010年至今,該店每年的月均客流量分別是:68904人、67444人、42554人、29636人、21526人,下滑趨勢明顯。該店總經理李忠明說,“中國民營書店在網絡沖擊下,還能存活下來是很不容易的,受網絡等因素影響,客流變少是必然的?!?/p>
當天下午,記者來到東莞第一批書吧——薔薇之光。書吧位于萬江下壩坊,與周邊富有現代氣息的酒吧不同,這座二層小樓外墻斑駁質樸,開著紫色小花的薔薇把門窗遮得嚴嚴實實,有不少游客在此合影。
門半掩著,記者推門而入,店內燈光幽暗,擺著復古風的老柜子、老電視機和舊電話,分布在座椅四周的大小書架上,擺放著上千冊書籍。下午時分,店里沒有一名顧客,店主沈文達坐在閣樓上悠閑地喝咖啡,他告訴記者,書吧2010年開張的時候客人很多,基本都是來看書。這兩年,大多是一些情侶來喝咖啡。“看書的人很少了,我們今年到現在也沒有再增加新的書。”沈文達說。
2
越來越少的書店
獨立書店,曾被稱作一座城市的文化之眼。人們到北京要找萬圣,到臺北要尋誠品,到廣州要去方所……每到一座城市,很多人都把逛獨立書店當成一個重要行程。而在東莞,永正圖書、理想者、薔薇之光、康橋書店、燕書窩等,則是網友票選出來的“十佳獨立書店”。然而,記者昨日走訪發現,這份榜單上的書店,已經沒有幾家了。
“燕書窩2012年就關了,康橋書店去年讀書日還上了報紙,年底就關了?!睎|莞文化圈小有名氣的“思想者”書店老板盧志勇感觸很深,僅去年,就先后有位于長安鎮、萬江鎮、莞城街道的3家書店倒閉,請他去清理庫存。
盧志勇所說的康橋書店,曾被東莞當地媒體譽為感受東莞人文氛圍“最好的窗口之一”。而今,這座書店的鋪面已經另改他用。書友盧婉婷還記得書店里白色的墻、深色的書架,以及店中央的功夫茶桌和上面各式各樣的茶壺。“很懷念在那里讀書聊天的時光,但這已經成為記憶了?!边@位24歲的女孩說。
永正圖書總經理李忠明介紹說,永正圖書在最高峰的時候有40多家分店,而現在,縮減至20多家。其中,如“南城SPAR”等不少店面都是去年關閉的。
關于永正書店加盟店減少的原因,李忠明解釋說,受到互聯網沖擊等外部因素主動關停的,大約不到20%。更大一部分,是因為商業環境的變化——店面租金上漲、人力成本增加、招聘越來越難……一系列內部因素讓不少分店難以為繼。
3
越來越慘淡的經營
“越來越不好做了,網店沖擊,利潤越來越低;城市發展,房租越來越高,根本不敢雇人?!崩硐胝邥昀习灞R志勇說。
理想者書店位于雍華庭車庫入口處一個100多平方米的“倉庫”,在這里,你可以買到50元一本的期刊《哈佛商業評論》,也有小眾的期刊,在東莞文化圈小有名氣。
盧志勇給記者算了筆賬,2008年前后,他租下了現在的鋪面,每月租金約3000元。當時,買書的人很多,還有大量的工廠要求為廠里閱覽室配送書,生意很紅火?,F在,租金已經漲到了7100元,但買書的人變少了,工廠的配送生意這兩年也沒了。
“這樣算,我一天要賣1000元的書才能保本。”盧志勇說,為保生計,書店開始騰出地方,賣起了文具和玩具。為節約成本,之前書店雇了兩位店員也相繼辭退了,夫婦倆親自上手收錢搬書。
D·Dream是一家位于東莞理工學院對面的主題書吧,深藏在一排郁郁蔥蔥的綠樹下,從當時的書店變身為書吧,主營項目也由書變成了咖啡和招牌甜點等。現在的店主劉芷希是一名去年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她學的是圖書裝幀專業,對書籍有感情,店里的菜單也是她手工制作的圖書形狀。她告訴記者,眼下,這家店每個月純利潤也就1000多元,基本上賺不到什么錢。
她說,由于店面比較偏遠,自從理工學院門口天橋修建之后,學生去其他地方休閑更加便利。只有靠留戀“招牌菜”的回頭客來照顧生意,很少人過來看書了。
4
慢慢“回暖”的跡象
如上種種,是否意味著獨立書店即將走向衰落?在走訪中,不少業內人士卻表達了相反的觀點。有觀察人士認為,獨立書店已經歷寒冬,在種種利好環境下,正逐漸“回暖”。
東莞一位民營書店總經理告訴記者,中國民營書店不像歐美國家的民營書店那樣歷史悠久,行業成熟,但是,中國和歐美的民營書店經歷的網絡沖擊卻是差不多的。
該負責人說,從2008年到2013年,整個英國獨立書店的數量從1350家降到了不到1000家。當時,隨著營業稅、租金、員工、經營成本的攀升,國外的書店經營者普遍看不到明朗希望。然而,最近,英國書店行業的銷售額卻開始有所增長,從2012年的1.2億英鎊,增長到2013年的1.3億英鎊。
他認為,這種現象釋放一個信號:傳統的書店所帶來的“用戶體驗”,成為書店業能夠絕境制勝的關鍵。“書店要提供特殊的體驗性服務,這種服務有助于書店不僅成為一個賣書的所在,同時也是一個可以提供聚會、演講甚至是舉辦小型會議活動的場所?!?/p>
另一位東莞書店老板馬明也認為,這種“大浪淘沙”式的競爭也在倒逼書店的發展,提升書店的服務質量。比如,以前,讀者在書店看書看久了,就會有服務員來提醒“要不要買”。現在,書店會給讀者提供座位,還在店里設置咖啡廳等小書吧。
永正圖書總經理李忠明認為,經過十多年的刺激發展,網絡書店已經占有了足夠市場份額,很難再擴大,蘇寧易購等網商退出了圖書銷售就證明了這一點。在此過程中,實體書店也經歷了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留下來的都是實力比較強的,服務質量比較高的,“已經達到了一個平衡狀態”。
李忠明說,雖然永正關閉了部分店面,但是公司更能集中資源來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變成小而精的服務模式,這樣,每個店面的營收貢獻率提高了,整體上經營規模也不會下降。
他舉例說,現在到店里來的顧客雖然少了,但是質量提高了。進來大多數都會買書,而且客單價提高了,以前買十元八元的,現在平均買四五十元,經營總體平穩向好。
“逛書店是很多人所喜愛的一種生活方式,書店的消亡,意味著我們將失掉他們所喜愛的生活方式。”李忠明說,為順應時代,獨立書店也將變成多元化的、有特色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