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示,肌膚易過敏者可以去正規醫院做斑貼試驗,以檢測過敏原。在掌握過敏原后,應在購買化妝品時關注其成分表,避免再接觸同類物質。
網上購買化妝品
成分看不到
據了解,《消費品使用說明化妝品通用標簽》要求,自2010年6月17日起,所有我國生產及進口報檢的化妝品都需要在其產品包裝上明確標注產品中所添加的所有成分的中文標準名稱。含量在1%以上的成分按照加入量降序排列,成分名稱則按照相關國家規定標注。如此要求無疑會使消費者更容易地找出化妝品中的過敏原。
但如今還是有很多消費者對化妝品成分的關注度不足。常購買化妝品的張小姐表示,現在好一點的化妝品都是在柜臺售賣的,選購時面對的是一些脫去外包裝的試用品,而成分信息往往就在外包裝上。“主要注意試用感受,質地啊香味啊,還真是不太考慮成分。”張小姐坦言,“而且那些成分都是專業名詞,很難記住和看懂。”
此外,記者發現很多化妝品一“上網”就隱去了成分表。在玉蘭油官方淘寶店記者發現,在產品售賣網頁中,除了常規的產品名稱、圖片、價格外,對其成分的表述只有如“蘊含七種維他命及礦物質,并增加維他命和抗氧化成分的含量”等含糊其辭的正面描述,沒有提及成分表及真正的成分。而當當、京東、一號店等眾多電商都存在此類問題。化妝品網上售賣看不到,多數消費者又“不關心”,成為了化妝品成分表的最大尷尬。
■小鏈接
專家解讀皮膚過敏
你的皮膚容易過敏?什么是皮膚過敏?怎樣避免皮膚過敏?本期健康周刊特別邀請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姜薇為我們解讀“皮膚過敏”。
Q:什么是皮膚過敏?
A:我們一般說的紅腫、長痘、暴皮等“皮膚過敏”用醫學術語來講叫做“接觸性皮炎”,而在第一次使用某種化妝品24小時內就突發各種不適狀況的屬于刺激性接觸性皮炎,在使用一段時間后才感覺不適的則屬于過敏性接觸性皮炎。接觸性皮炎較常見,有的患者并不是自身對某種物質過敏,而是由于皮膚屏障功能受到破壞、皮膚功能受到影響造成的。
Q:日常生活中哪些行為可能破壞皮膚屏障功能?
A:現在很多女性在早上洗完臉后會忙于在臉上“鋪東西”,一層水、一層乳液、一層精華、一層隔離、一層防曬再加一層粉底,多層化妝品增加了皮膚的負擔,一到晚上又要卸妝,一些卸妝產品中含有清潔能力很強的化學物質,又會影響皮膚的屏障功能。此外,頻繁更換護膚品,使用收縮、緊致、美白等疊加功能的化妝品都可能使皮膚自身功能受到影響。
Q:如何知道自己對什么物質過敏?
A:最安全最權威的方式是去醫院做斑貼試驗,即過敏原測試。在一些正規的大型醫院都會有這種檢測,除能檢測出致敏的一些化學物質外,一些橡膠、金屬等也在檢測范圍內。同時,也可將造成不適的化妝品一同帶去醫院檢測,判定是否致敏。如果不是嚴重皮膚敏感者,可在家自己試驗,將護膚品涂抹于耳后或內壁,用保鮮膜包裹24小時,如感到敏感不適,則盡量不要再使用。
Q:哪些物質容易引起皮膚過敏?
A:有14種化學成分須警惕,分別是松香、硫酸鎳、硫柳汞、氯化鈷、甲醛、秘魯香油、對叔丁基苯酚甲醛樹脂、羊毛醇、硫酸新霉素、秋蘭姆混合物、環氧樹脂、乙基二胺、對羥基苯甲酸、芳香混合物。此外,如橡膠或一些復合金屬都可能是導致皮膚過敏的禍首。如有些患者背部時常紅腫,經檢查得知是對內衣袋子上的金屬鎳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