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榕務工男子,到銀行存款時,被駐店的保險推銷員“忽悠”,本想存定期的15萬元,全買了保險。
收益少了1萬多 他要告保險公司
4年前,來福州打工的四川籍男子嚴先生攢下15萬元,到銀行存款。嚴先生說,當時一名保險推銷員說,把錢存銀行不劃算,買保險的收益比銀行利息高。當時,他信了,買了保險。近日,保險到期,他一查,發現投保險的收益4年下來只有1.6萬元,而如果4年在銀行存定期,至少有2.7萬元的利息收益,嚴先生大呼“虧大了”,想將保險公司告上法庭。
銀行營業廳里 推銷員賣保險
昨日下午,嚴先生告訴記者,2009年2月1日,他帶著多年辛苦打工攢下的15萬元,到福州鼓山下院某銀行分理處準備存定期。
剛走進銀行,一名女孩從銀行里的理財專區走向嚴先生,說把錢存銀行不合算,如果把這筆錢投入她公司的保險理財產品,收益不僅比銀行利息高,還能得到保險。嚴先生一聽利息高,心動了,就把15萬元全買了保險。
最近,這份為期4年的保險理財產品到期了,嚴先生一查,發現收益只有1.6萬余元。隨后,嚴先生向銀行的工作人員咨詢,如果4年前把這筆錢存定期,能得到多少利息?銀行工作人員答復說,利息至少有2.7萬元,如果計算復利,收益更高。
客戶要求保險公司賠償收益
這下,嚴先生火了,再次找到那名保險推銷員,“你當初承諾買你們的保險,收益比銀行利息高。現在收益不僅沒銀行利息高,還比銀行利息少了一萬多元。你這不是忽悠我嗎?”
隨后,嚴先生提出,保險公司應該將他損失的收益賠給他。保險推銷員說,她將立即向公司領導反映,看能不能解決。幾天后,保險推銷員告訴嚴先生,這事她沒法解決,讓他直接到公司找領導。
兩天前,嚴先生來到位于五一路的某保險公司福州分公司,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無法滿足嚴先生提出的要求。
嚴先生表示,他將走法律途徑,討回其應得的收益。
律師:客戶沒證據訴訟勝算不高
對此,從事保險理賠糾紛多年的陸榕海律師表示,在他來看,嚴先生如果打這場官司,沒什么勝算。因為嚴先生缺乏證據——證明保險公司業務員在推銷保險產品時將該產品的收益與銀行利息相比,甚至夸大保險收益的情形。
目前,到銀行存款“存成”保險而引發的糾紛比比皆是。
由于保險業務員對理財類保險收益是口頭承諾,客戶訴至法院往往敗訴。究其原因,除了保險公司業務員夸大其詞外,客戶不仔細閱讀保險合同的條款,維權意識和風險意識淡薄,也是一方面原因。(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