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工信部計劃公布了對乳企的兼并重組將分三步走:第一階段為摸底調查;第二階段是培育10家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大型企業,前10家國內品牌集中度達到65%;到2018年底第三階段工作完成,形成3~5家銷售額超過50億元的企業,最終配方奶粉企業整合到50家左右。
2013年從8月份起還鬧了一場奶荒,中國的奶價為什么這么貴?有些地方前些日子的生奶價每公斤被搶至6至7元。在強調上規模的思路引導下,這幾年大躍進式的“萬頭牧場”工程,每年逼迫數以萬計奶農棄養奶牛退出養殖業。國內奶農紛紛棄養,而企業又跑出國外去買牛購地和狂進奶粉。
推動兼并重組“保大滅小”成為行業調整的慣性套路,提高行業準入條件等這些手段,把小牧場小企業趕離場乃至滅掉。中國乳業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病急亂投醫的頑疾仍然沒有治好。政府的整頓及新政出臺,也得注意不要矯枉過正或走至極端,更不能性急和浮躁,在利益取舍時最好能顧及到政策的連貫性。對生產廠家來說,要始終牢記企業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這一職業操行,要不斷提升管理標準和社會責任,這樣才能贏得消費者和社會的認同。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后至今已5年了,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企業的誠信問題,從業者的操行問題等,至今沒能得到有效的解決。國產乳業今天之所以不被消費者看好,可以說得上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現在要想恢復信心,也絕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要有打持久戰的恒心、信心及決心,所幸的是,政府現在拿出了前所未有的決心來進行整治,也已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這給企業和消費者看到了行業的生機與發展存在希望。只要政府堅持嚴管下去,抓它幾年,保證出臺的政策措施得到貫徹執行,持之以恒,行業會越來越規范,廠家會越來越自律(要適當采用技術手段迫使廠家自律)。
南方日報記者 周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