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組數字著實嚇了代表們一跳:如果北京還要增加500萬人,那就需要近500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于再建一個四環半的北京,這意味著,要增加1.3億平方米的住房,要建167所中學和208所小學,要增加550萬日交通出行人次,要用去南水北調工程調來的一半水。
在豐臺團分組討論會上,大家熱烈地討論著交通擁堵、人口調控、樓房群租等矛盾突出的城市病,試圖為這些城市病尋出一個“治根兒”的良方。陳剛副市長同樣關注城市病,并把討論的焦點集中到了人口調控上。
到底北京應該發展多少人、可能發展多少人,這個問題本身就存在很大爭論。有人認為目前的數量已經是極限,也有人認為還能發展,陳剛的觀點更傾向于前者。“過去的10年北京平均每年增長63萬人,10年下來就是600萬人,這樣的城鎮化速度超過世界所有國家、城市。別人一年的增長也就是10萬、20萬。”
光說人口增加了多少多少,代表們還是難以有一個感性的認識,而把這些人口所對應的資源一一擺出來時,還真著實嚇了代表們一跳。
陳剛說:“我看過一個資料,說的是如果按照這樣的人口增長速度,北京要付出什么代價?如果還要增加500萬人,那就需要近500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于再建一個四環半的北京。這意味著,我們要增加1.3億平方米的住房,相當于238個天通苑,要建167所中學和208所小學,這些人口要增加550萬日交通出行人次,要用去南水北調工程調來的一半水。”
說到這里,陳剛不禁發問:“如果不有所為的話,我們是否能夠承擔這個代價?”
怎么解決人口問題?陳剛認為應該從產業規劃的角度入手,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城市整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的三規合一,不能為了遷就第一個規劃就要破壞后兩個,這幾個規劃要相互適應。另外,還需要通過一個關鍵的改革,突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也是解決諸多問題的根本策略。比如,低端產業的市場搬遷就體現了這個問題。不僅是低端產業,甚至高端產業,如果不適應北京發展,也應該拒絕。
陳剛說,其實,各級政府、市區、鄉鎮發展的觀念也對,但干預微觀經濟、具體項目太多。他們的職責應該是制定規則、營造環境、監督管理,這樣才能從源頭上抓好產業、改革和人口問題。
本報記者 代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