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經歷了時限推遲的波折,廣東碳排放配額有償競買模式終于還是有驚無險地交出了企業履約率98.9%的優異成績。專家表示,配額有償發放不僅是國際成熟碳交易市場的普遍做法,也符合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精神,代表著中國碳交易市場未來的趨勢。長期來看,要更多地依靠市場化,讓有償配額的比例逐年提高
7月15日,廣東省啟動碳排放交易以來首個履約期“大限”已至。根據相關規定,該省電力、水泥、石化、鋼鐵四大行業中年排放二氧化碳2萬噸或以上的202家控排企業,被首批強制參與碳交易。這些企業必須在7月15日前清繳碳配額,否則將面臨嚴重處罰。
2011年,我國確定在深圳、北京、上海、天津等7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嘗試利用市場機制促進低碳發展。廣東作為我國7大碳交易試點省市中第一個、也是目前惟一在配額分配環節采取部分配額有償競買的試點省,碳市的履約情況備受外界關注。不同于其他試點省份全部免費發放碳排放的配額,廣東省要求企業必須先購買3%的有償配額,然后才能激活97%的免費配額,這無疑使企業的履約壓力增大。
最終的履約情況讓人較為欣慰。根據廣東省發展改革委氣候處17日公布的數據,截至15日,在202家控排企業中,有182家完成履約,18家企業因關停淘汰等原因轉為報告企業免予履約,僅2家企業沒有完成履約,企業履約率達98.9%,配額履約率達到99.97%。
“配額有償發放是國際成熟碳交易市場的普遍做法,符合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精神。”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總裁靳國良表示,全部配額免費發放不符合以市場化手段促進節能減排的制度設計初衷,難以建立有效的碳市場,真正的市場化就是要體現“多排者付費,減排者獲益”的原則,并且通過市場交易來發現配額的真實價格。
但在實際操作中,廣東不少企業紛紛表示“有壓力”。“的確存在一些企業對有償拍賣不理解的情況,認為這樣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廣東省發改委氣候處有關負責人稱,由于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廣東省發改委將履約截止日期從6月20日推遲至7月15日,給之前來不及購買有償配額的企業最后一次機會。
有人擔心廣東會因此改變配額有償發放的做法。對此,靳國良表示不會。“雖然推行部分配額有償拍賣會遇到一些困難,但不能因噎廢食,否則對原來遵守制度的企業而言不公平。現階段政策的延續性是確保碳市場健康運行的最重要因素。”靳國良說。
如何才能提高企業參與碳交易的積極性?靳國良認為,企業不能簡單地把購買有償配額理解為增加了生產成本,而是要把碳配額當成資本來運作,成為一種資產管理和金融工具,企業就有可能從中獲利。
事實上,碳交易啟動以來,廣東已有部分大型企業專門成立了碳資產運營與管理部門,如廣東最大的發電集團——粵電集團由旗下的超康公司統一管理集團下十幾家電廠的配額,盤活集團碳資產,實現了經濟效益最大化。
據悉,有償配額作為廣東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中的重要創新和亮點之一,得到了國家發展改革委的肯定,北京、湖北和深圳等碳交易試點地區也開始研究嘗試該做法。而在國際上,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歐盟碳交易體系,從建立之初就確立了部分配額有償拍賣發放的制度,第一期免費配額比例95%,第二期免費配額比例降到了90%,第三期主要采用拍賣方式發放配額。專家認為,部分配額有償拍賣發放的模式可能代表著中國碳交易市場未來的趨勢。
“現階段政府應強有力地確保有償配額拍賣制度的存在。”靳國良說,在前期給企業發放較大比例的免費配額,是為了減輕企業的負擔,盡快建立碳交易體系。但行政手段只是短期的權宜之計,從長遠來看,還是要靠市場化,讓有償配額的比例逐年提高。
專家同時指出,要真正提高有償配額比例,推動我國碳交易市場走向成熟,政府還需要著手解決一系列問題。比如,如何緩解企業購買有償配額的現金流壓力等。
據悉,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已聯合相關金融機構開發了一系列創新的碳金融產品,希望增加碳市場的套利空間,提高投資者參與的積極性。目前該方案正在完善之中,有望于近期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