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逾九成通訊信息詐騙案件是通過改號電話實施的。眾多詐騙團伙租用境外服務器,將網絡改號軟件連接到服務器上,以此虛擬國家機關來電,騙取人們信任,給受害者造成嚴重損失。
2014年3月,鄭州某公司財務經理張女士,遭遇了冒充上海公檢法的境外改號電話詐騙,分兩次將個人和公司資金共3866萬元轉到所謂“安全賬戶”。
該案團伙隨即將贓款從2個賬戶均分到大陸17家銀行的3607張銀行卡上,并雇傭5個取款團伙在臺灣歷時20個小時瘋狂取現。
事后追查發現,張女士在當日13點50分開始匯款,13點51分臺灣一方的犯罪嫌疑人就開始取款。與此相比,公安機關若要凍結受害人匯款的賬戶,必須耗時數日甚至一周辦理有關手續,此時受害人賬戶資金早被取光。
福建省泉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一大隊大隊長陳宗慶說,根據相關規定,境外撥打到境內的電話應通過國際關口局,這一環節篩選、過濾等監管程序嚴格,且收費較高。但不法分子往往與國內一些網絡公司人員勾結,通過境內外服務器鏈接直接進入國內服務器,并通過中繼網關數據轉換,再進入三大運營商通信網絡,從而繞過國際關口局這道“馬奇諾防線”。
通過“改號軟件”實施詐騙,最終離不開境內運營商通道。福州、泉州等地公安機關負責人和辦案民警認為,運營商對此類犯罪背后暴露的通訊安全漏洞沒有足夠重視,并未采取有效措施應對。常有運營商負責人稱“這是行業規則問題,企業無法改變。監管成本太高,不愿投入這筆錢”,有的則干脆稱“對這類電話無法監管”。多地民警一致認為,由于運營商攔截不力,能夠虛擬任意號碼的網絡電話仍處于無人監管狀態。
此外,近年來通訊運營商開通眾多新業務,但其中很多新業務存在把關不嚴的情況,給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機。2014年,內蒙古包頭警方辦理的一起案件中,警方查找到了作案“小靈通”號碼登記所用的身份證號碼,并發現以該身份證信息登記綁定的“小靈通”號碼多達幾十個,但鐵通公司卻稱無法提供辦理此業務的具體業務員信息,也無法提供登記注冊人的詳細信息,導致案件無法繼續深查。
更為嚴重的是,目前一些運營商開始使用IMS 技術系統(IP多媒體子系統技術),陳宗慶說:“通過網關查詢涉案電話信息接入端口,進而查找犯罪嫌疑人信息是公安機關重要偵查手段,而IMS系統技術實現了無網關接入,通訊信息發起方無法查詢。今年以來,泉州地區已經出現這一技術系統被通訊信息詐騙團伙利用作案的情況,公安機關無法找到詐騙電話通信來源,極大增加了破案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