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某是多名工商銀行存款人的“中間人”,她表示自己也是受害者,由于聽信了朋友的蠱惑,她向多名親朋好友推薦了這項業務,致使多名親戚、朋友存款“失蹤”。
讓這些儲戶感到最不能理解的是,即使手中的U盾是假的,但是網銀密碼和U盾密碼他們從未告訴任何人,存款是如何轉走的呢?是不是工商銀行的網銀系統不安全呢?
■銀行回應
系不法分子
詐騙行為
工商銀行河北省分行方面表示,該案件為不法分子以高息為誘餌詐騙客戶資金。在其中的一起案件中,社會人員高某、孫某向客戶余某許諾給予8%的貼息,由高某陪同余某到石家莊建華支行隨機排號辦理了300萬元定期存款業務,并開通了網銀、申領了U盾。此后,這筆定期存款通過余某本人U盾轉為活期存款后分4筆被轉出,其中24萬元轉給了余某自己,54萬元分別轉給了高某、孫某。
中國工商銀行河北省分行負責人趙金玉告訴記者,該行已向公安機關報案,并正積極配合公安機關偵破案件,依法維護客戶的合法權益。目前中國工商銀行總行、中國工商銀行河北省分行均已派出調查組,但涉案儲戶總數和涉及資金數目尚不清楚。案件還有待公安機關進一步調查。
■律師說法
工作人員詐騙
銀行需擔責
河北三和時代律師事務所律師齊勝表示,如果這些儲戶所述無誤,工商銀行應當承擔相應責任。
齊勝稱,第一,儲戶在工商銀行辦理定期存款業務后,儲戶與工商銀行之間形成了一種儲蓄合同的法律關系。工商銀行作為儲戶存款的保管機構,對存款的安全有法定的監管義務。第二,根據儲戶陳述,工商銀行大堂經理或者銀行其他工作人員,指導儲戶辦理網銀,封存U盾、銀行卡等物品,甚至充當金融“掮客”。作為銀行的工作人員,他們的行為是代表銀行的職務行為。銀行工作人員可能會存在盜竊、詐騙的行為,銀行不能因為工作人員個人的行為推脫其應承擔的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