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韻認為,隨意采用已故知名作家的名字設立一個文學獎,其實存在法律糾紛的風險。首先,如果公眾誤認為設立者有搭便車的嫌疑,任何一個公眾都可以要求通過法律手段進行制止。其次,如果由于主辦方、評委水平的原因,有可能使獎項含金量降低,獲獎作品粗制濫造,進而可能損害死者名譽,這時死者親屬完全可以通過訴訟來維護自己的權利,保護死者的名譽權。王韻認為,要想規避這些法律風險,首先取得知名人物繼承人或者家屬的同意,再來辦獎,才是最為妥善的方法。
知情者說
愿望良好,難以實現
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描是路遙生前好友,這幾天因“路遙文學獎”,他接到許多電話采訪約請,但都被他一一拒絕,昨天,白描破例接受本報獨家專訪,并首度表示,不贊成目前設立這個獎項。
白描說,他和獎項發起人之一高玉濤認識也有一年了,而且在不久前,兩人還一同發起舉辦了“紀念路遙逝世二十周年”活動。“我不懷疑高玉濤良好的愿望和初衷,因為他曾經和路遙有過交往,我不懷疑他和路遙之間的真摯友誼。”
盡管如此,在高玉濤請白描出任“路遙文學獎”專家顧問組成員時,他還是拒絕了。
白描擺出了自己的理由,他認為,目前全國各種各樣的文學獎項太多、太濫,以某某作家命名的文學獎也不在少數,其中大多是嚴肅的,但有的獎項純粹是自娛自樂,把評獎變成了一些小圈子的“嘉年華”。還有個別獎項不排除有商業運作的目的。在白描看來,現在文學界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整合眾多文學獎項,如何提高評獎的公平性、公開性、公正性和公信度,充分發揮文學評獎的積極效應、正面效應,這才是當務之急。
白描拒絕出任顧問,還因為他覺得設立路遙文學獎,有幾個繞不開的問題。首先,“路遙文學獎”是由一個作家姓名命名的獎,必須征得家屬的同意、授權。其次,作為全國性的評獎,必須符合政府的有關法規、政策,必須履行有關報批程序,此外還必須擁有一支由專業人士組成的具有崇高威望和公信力的專家評審隊伍。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路遙文學獎發起者和組織者,作為非文學專業人士,面對這樣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恐怕力有不逮。
白描因此認為,“路遙文學獎”的設立,是一個良好的愿望,卻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記者路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