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故事“黑羊”是這樣開頭的:許多年前,在一個遙遠的國家里,有只黑羊被槍決了——令人不寒而栗,它一反傳統的黑羊是害群之馬的形象,將它設定為一個受害者,意味深長。
“其他六位”講述了一只博學睿智的貓頭鷹,被仰慕者“在沒有打聽其他六位是誰的情況下,就立刻封它為全國七賢之一。”,聯系當下社會亂象,不得不讓人感嘆作家刻畫之入木三分。
“兩條尾巴或是折衷主義的哲學家”,哲學家面對狗咬自己的尾巴和蛇咬尾巴給出了兩種解釋,前者是“趕走身上的虱子”,后者則是“無限和永恒”,讓人聯想起某導演在成名前后對同樣問題的不同回答,前者是“不過是隨便拍的”,后者是“有傳統文化的深意在里面”。
如此種種,書中的故事很容易就能找到現實生活的參照物。
拉美文學大爆炸時代的遺珠
奧古斯托·蒙特羅索,生于1921年,2003年逝世,一生出版了七部作品,為他帶來數個西語文學重要獎項,包括胡安·魯爾福獎(1996年),阿茲特克獎(1988年),以及阿斯圖里亞斯文學獎(2000年)。
直到今天,《黑羊》一書已經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暢銷多國。對中國讀者來說,蒙特羅索這個名字還比較陌生。但讀過卡爾維諾的《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的人都會知道“恐龍”這個故事,短短幾個字的小說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當之無愧的短經典:當他醒來時,恐龍依然在那里。對這篇小說的解讀已經持續了幾十年,連略薩在他的《給青年小說家的信》里也對此有過贊譽:這是個完美的故事,對不對?具有無法中止的說服力,簡潔、有轟動效果、有色彩、有魅力,干凈。
收錄“恐龍”的《作品全集》發表于1959年,文學大爆炸的發軔之年,《黑羊》成書的1969年,大爆炸已接近尾聲,在此期間,蒙特羅索并未獲得同時代的馬爾克斯、略薩那樣巨大的關注,與他們不同,蒙特羅索專注于短篇小說這一形式,除《黑羊》外,他還著有收錄了“恐龍”的《短篇小說集作品全集(及其他小說)》。從這點上看,他更像是博爾赫斯、科塔薩爾、魯爾福的繼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