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愛戲,名聞遐邇,在這片土地上,京劇得以生根發芽,不斷發展,成為中華文明的代表,那么京劇為何能取得這樣大的成績呢?
首先,與商業繁榮相關:表演藝術的進步,要依靠商業環境,否則戲班無法生存,演員也沒有足夠的時間訓練和鉆研業務。中國戲劇種類頗多,但影響較大的劇種都誕生在富庶地區,清代北京不僅是全國政治中心,更是南北物流的中心,這推動了娛樂業的進步。
其次,與人文環境相關:戲劇藝術不斷提高,與觀眾整體素質有很大關系,只有高端觀眾數量多,劇組才會有提高自身水平的動力。清代富庶城市頗多,但說到人文薈萃,還是北京最具代表性。因為,過去官員要通過科舉,本身有較好的文化基礎,加之外地舉子為求功名,多會聚京城,再有就是世家大族門風森嚴,此外皇家也比較關注京劇,幾方合力,營造出高端市場。以慈禧太后為例,她本身的文化水平不高,主要知識都來自看戲。再比如清代戲院有“官座”,即包廂,每天費用高達40吊,居然供不應求,有了這個支撐,各戲班自然會全力打磨技藝,精益求精。
第三,與完善的培訓體系相關:市場投入大,則專業分工逐步細化,特別是后來戲校的誕生,比傳統的師傅帶徒弟更有優勢,師傅帶徒弟固然較深入,但培訓數量少,此外徒弟易受師傅個人風格限制,而學校式教育有利于打造全面型的人才,培訓效率也高,從而為舞臺源源不斷輸送優秀人才。
最后,社會各方的高度關注:通過舞臺不僅能贏得觀眾的贊美,還能得到全社會的重視,這刺激了外行人加入其中的積極性,而外行乃至外行子弟進來,會將不同的行業經驗帶入舞臺,提供更多元化的營養,避免了行內子弟近親繁殖、經驗封閉的風險。
在清末民初,不僅戲園里有表演,茶館、餐館、寺廟都有京劇表演。一方面是觀眾多,其他行業要靠這個拉客,另一方面,按清代規矩,女人不得入戲園,民國時雖無此限,但日久已成風氣,普通女子一般也不敢向流俗挑戰。然而,古人以孝為先,母親做壽,需要唱戲來湊趣,這就促成了堂會的風行,但富貴人家自己有戲臺,尚可如此,普通人操辦不起,便借用寺廟演戲,清代禁止女子入戲園,卻沒禁止她們看戲,在女性觀眾的支持下,戲劇從在寺院演,逐步擴散到餐飲、茶樓、會館。在這里,誕生了老北京很多著名的戲園。
安貧樂道,富而知禮,這是古人所設想的美好社會,京劇頗有教化之功,推動京劇藝術發展,可推動人文環境的建設,這在老北京成為各方共識,有了這樣的共識,京劇發達也在情理之中。
本文資料主要引自《北京志·人民生活志》(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