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衛衛的《小小孩的春天》是一本描寫少年兒童生活的散文集,該書以細膩生動的白描手法,活潑有趣的文字,典型傳神的細節,真實地反映了上世紀70年代小孩子們的生活,展現了那一代人的美好春天。
《小小孩的春天》由江西高校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麒麟傳媒·尚書房策劃,書做得很漂亮,封面三分之二的綠色上,是一幅簡筆勾畫的放學晚歸圖,五個小小孩,他們一路說說笑笑,手舞足蹈,神采飛揚,這一畫面已經把人帶回了天真快樂的童年時代。封面靠上三分之一是白色的,“小小孩的春天”六個大字,是11歲的周博聞小朋友寫的,字體憨拙可愛。
全書收文30篇,細致地描寫了孫衛衛少年兒童時代的生活。那時候雖然缺衣少吃,但孩子們的精神生活還是很豐富的,天真,快樂,淳樸,寫滿了每一個孩子的臉龐,不像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那么大,課余時間、節假日還要趕趟兒似的參加各類輔導班。偷瓜、看戲、看電影、過年、照相、被體罰、做游戲、過六一節……這些美好溫馨的兒時生活場景,通過孫衛衛細膩的描寫和娓娓訴說,一一淋漓盡致的展現在我的面前,讓我仿佛回到了我的童年時代,聞到了春風里的花草香,聽到了場院里孩子們歡快的嬉鬧聲。
孫衛衛在家里是哥哥,一次要參加學校和縣里的書法比賽,自己寫不好字,卻“霸氣”地指責弟弟,甚至無理取鬧地罵弟弟,動手和弟弟打架,若干年后,當他問弟弟還記得這些事嗎,弟弟卻怎么也想不起來了。為了及時看到《少年月刊》,孫衛衛時時關注著郵遞員的身影,甚至想自己要是郵遞員的孩子多好。在弟弟和他的同學眼里,孫衛衛就像是一位“將軍”,不僅能領導他們打仗做游戲,還能自編自演一些離奇古怪的故事。因為想念小學時的一個同學,竟然獨自掉隊,一氣跑幾十里地,偷偷跑到人家的學校去,但卻因為膽小、羞怯而連校門都沒進去。兒時的孫衛衛就是這樣一個天真、膽小、羞怯、善良卻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人。盡管其中有喜有憂,有酸有甜,有開心有幸福,有沮喪有煩惱……但所有這一切,都是孫衛衛的春天,是每一個小小孩的春天,這一樁樁、一件件童真往事,似真如幻,蘊含了多少美好的人間童年情懷。
孫衛衛說:“文章不要寫得太滿,要給看的人留下空間。”他這樣說,他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小小孩的春天》中的每一篇文章,寫的每一件事,都充滿了童趣,都帶給人春天般的溫馨、和諧與快樂,勾起人的念想,讓人感喟不已。
更為動人的是,本書的大部分篇章都配有一幅幅精美的插圖,這些形象逼真、趣味盎然的插圖出自蔣宇先生之手,栩栩如生地再現了那一幅幅快樂的童年生活、童年往事,文字和圖畫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十分貼切。在我們為瑣屑小事忙碌的時候,停下手中的活兒,看看這些圖畫,讀讀這些文字,總會讓人會心一笑,仿佛回到了小時候。
孫衛衛生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和他年齡相仿,我們一前一后從大學畢業,也算是“跳出了農門”,讀他的每一個故事,我都感到親切。出黑板報、偷瓜、第一次投稿、被老師罰站……那場景是那么熟悉,而今想來,都成了一種美好的回憶了。這回憶,像春天一樣爛漫,像夢想一樣美好,都深深地留在了我們日益蒼老的心間。
初讀此書,會覺得文字平淡如水,如潺湲的小溪,如果繼續深入讀下去,“仔細回味純潔而纖敏”,漸漸的就會愛不釋手。孫衛衛善良,不世故,書中多發童心之語,他的筆下始終氤氳著純真無邪的童心,散發著波瀾不驚的恬淡。保持一顆童心,也是孫衛衛為文的高明之處,亦如明代思想家李贄那句話:“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