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莫言到浙江大學演講,當被問及有何新書推薦給讀者時,莫言說:“2013年我不是一個讀書人,這一年我幾乎沒讀一本書。”這位從去年得獎后一直“火”到現在的中國作家無奈地表示,他今年到處開會、演講,“做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坐回書桌很難!” 與此同時,莫言的書籍逐漸退出了暢銷書排行榜和公眾視野。這一年,莫言一直被當做一種商業符號被大眾消費著,“消費”莫言讓莫言無心創作,更讓社會錯失一次本該有的文學洗禮,因此,“消費”莫言是莫言、更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消費”莫言,說明我們沒有明白或者根本不愿意去明白:文學作品的價值應該是對社會的隱性影響,如激發人們對文學創作的思考、對全民閱讀習慣的養成、對人類思想情感的共鳴。因此,這一年人們過于看重莫言的品牌功效、實用價值,而對莫言及其作品本身缺乏應有的關注和研究、對書籍閱讀欠缺興趣。
“消費”莫言,說明我們在獲獎這件事上存在“暴發戶”心態,不知道如何珍惜與善用。今年4月份公布的調查顯示:去年,中國人均閱讀書籍僅為4.39本。美國人閱讀書籍是中國人的兩倍多,北歐人多達24本。如果把持續至今的“莫言熱”放在這一大背景下去考量,就會發現:一部分國人對莫言、對諾貝爾文學獎的推崇是非常淺陋的。
在某種程度上,“消費”莫言,是社會消費的縮影。無論是科學家、文學家還是志愿者、見義勇為者,只要能引起公眾興趣,就很難逃脫被“消費”的命運。挖掘故事、演講、參加商業活動,開發旅游項目,手段如此相似,不同的只是內容,而它們代表的科學精神、文化素養則被強大的商業行為變得無足輕重。今天,除了消費,我們似乎也已經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關注。但是,大多數人可能并未意識到消費是一種具有強大腐蝕性的力量,它讓人與事過度被挖掘,進而迅速被遺棄,而其中的思想精華則更多地被忽略了。所以,在消費這件事上,國人應該知道有可為有可不為。(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