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畢飛宇文集、新作讀者見面會”在京舉行。著名作家畢飛宇與評論家李敬澤、導演婁燁等共話文學閱讀與創作。
在畢飛宇近三十年的創作生涯里,對于寫作、生活、讀書的記敘與思考生動幽默,鄭重深刻。作為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其第二部文集出版后,為文壇矚目。
“散文在我眼里是比較可怕的東西”
此次出版的九卷本《畢飛宇文集》,收錄了畢飛宇1991~2013年創作發表的絕大部分小說,為讀者展現了畢飛宇三十多年來小說創作的全貌。
畢飛宇有過一段話:“散文主要靠你和生活的關系,要去感受和判斷,它離作者特別近,所以你是什么樣的一個人,它會將你全部暴露出來。我比較害怕這個,所以散文在我眼里是比較可怕的東西。”
畢飛宇是當代文壇有分量的作家,然而,他卻不以高產著名,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文學創作的畢飛宇,在近三十年的創作生涯中,所有的小說文字就靜靜地躺在已經出版的九卷本的《畢飛宇文集》中。
記者認為,畢飛宇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大家捧讀,因為它們從創作伊始,就被賦予了堅實的質地。畢飛宇的文學夜空,就是他用文字耐心擦亮的每一部作品點亮的。
創作始終
關注人
記者獲悉,本次推出的新作,是畢飛宇和學者張莉之間的一次關于創作的對談,主要的內容是通過作家與學者之間的對話和對畢飛宇的創作做一個深層次的梳理和探討。在這樣互相激發的對談中,我們常常會遇見言辭和思想彼此照亮的美妙時刻,對于喜愛文學享受文字的讀者來說,這本對談錄體例的新書無疑是一次愉悅的閱讀享受。
無論小說還是散文,都折射出畢飛宇文字的一個獨特品質,那就是他始終如一的對于知識分子立場的堅持和維護。他的文字始終是關注人,關注人的疼痛,關注這個社會的病痛——這個幾乎可以說從“五四”以來的一個經典命題,畢飛宇在他的創作中,給予了新時期的承擔和回應。
在這部文集中,我們既可以看到畢飛宇創作怎樣從他有目的、有意識、有方法的堅守中一步一步綻放、盛開,同時,也可以從他的閱讀積累和思考中,追溯到他巨大文字魅力的根源所在。最為難能可貴的是,畢飛宇用自己的作品,一再地詮釋和注解小說創作中作者對于文體、故事、人物、情節的準確把握,甚至語言的雅俗、敘述的緊舒等微妙的細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