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的時候,排名全球成交額第一的藝術家是安迪·沃霍爾,當年的成交額為3.295億美元,而排名中國藝術家成交額第一和第二的張大千和齊白石,總成交額分別為2.872億美元和2.702億美元。到了2014年,安迪·沃霍爾依然是全年成交第一的藝術家,總成交額為5.69億美元,而中國藝術家中,齊白石和張大千則分列前兩位,成交額分別為2.06億美元和1.93億美元。
在市場整體還處于擴張發展的時候,市場的“龍頭”卻出現了萎縮,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這個細微的變化,無疑值得我們深思。其實,《2014年度全球藝術市場報告——東西方之間的對話》也關注到了這點,因而特別增加了對于青年藝術家的觀察,還特別提到,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這些藝術家已經成為藏家的新寵。而我們結合上面的分析即可發現,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上,青年藝術家的市場份額增長是非常可觀的。
其實,在2014年的時候,幾乎各大內地以及香港的拍賣行都推出了相關的活動和專場,2014年上半年,中國嘉德推出的“轉向內在:2000年以來的中國新繪畫專場;下半年,香港蘇富比夜場首推青年藝術家的作品,隨后,北京保利更是加大了新青年板塊的推廣,而許多藏家也開始積極介入這個領域。“賺一線藝術家的錢,養青年藝術家”,已經成為了一些經紀人的“口頭禪”。
究竟如何看待市場份額的變化,齊白石和張大千真的過時了嗎?這無疑是困擾市場的一個問題。拋開藝術史的角度,我們應該將視野更多地擴展到市場的供求上。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是歐美藏家購藏齊白石、張大千作品的“黃金時代”。然而,在今天,購買齊白石、張大千作品的藏家基本上都來自于中國內地和香港。隨著歐美老一代藏家的離世,許多近現代名畫紛紛回流,而由于藏家群體的萎縮,市場的供求天平已經開始傾斜。在歐美拍賣市場上也出現了許多華人藏家的身影,在一些重量級的拍賣會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而在年輕藝術家的收藏群體中,很多都是新進入這個領域的藏家。由于他們覺得近現代名家的市場價位已經非常高了,因而尋找價值“洼地”。結合全球青年藝術家市場的高潮,無疑讓他們嗅到了市場的機會,并將投資重點放到了中國青年藝術家身上。
這兩年歐美藝術市場的增長,無論是整體,還是重要藝術家,都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成熟市場在復蘇時的表現。反觀我們的市場,在整體市場依然擴大的時候,個體的分化卻十分嚴重,特別是一些重要藝術家的市場表現反而出現了萎縮。“不差錢”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差的是市場化的眼光。
今天,全世界的藏家已經越來越少關注整體市場的行情,而是更多地關注藝術家本身。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拍賣總額連創第一,其實意義并不是很大,只不過說明了市場的容量而已。如果我們不注意培養市場,特別是潛在藏家的鑒賞能力的話,那我們可能只能成為一個藝術市場大國,而成不了一個藝術市場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