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家土地副總督察甘藏春透露了土地管理法修訂工作的最新進展:上周《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工作已正式啟動,國務院法制辦正組織有關部門,包括國土資源部開展《土地管理法》的調研,力爭在較短的時間里完成《土地管理法》的修改,通過法制來推進土地管理的改革。
“界定公共利益”是難題
集體土地征收不僅僅涉及公共利益界定的難題,還涉及農民如何分享土地收益的復雜問題。甘藏春昨日表示,征地確定公共利益的范圍究竟怎么確定,既符合中國國情,又有利于推進現代化建設,有利于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有利于保護耕地,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
他并解釋,從世界各國看,除少數國家能夠用立法列舉的方式來界定哪些方面是公共利益、哪些項目是非公共利益之外,大多數國家,像歐洲主要是通過議會確定。他去年到歐洲專門考察了這方面情況,比如交通規劃路過這個地方,地方議會必須保證,地方決定的就視為公共利益。但是像美國這些國家是通過法院個案解決,也不是說凡是賺錢的項目就是公共利益。這個問題必須以建設性的態度來研究。
甘藏春還表示:“在我看來,中國目前完善征地制度的重點,主要應該放在對被征地農民的補償安置上,要保證被征地農民能分享城市化、現代化的成果,是更為急迫的問題。”
意見稿被指內容改動不多
今年1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和補償條例,但該條例未能涉及集體土地的征收征用問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常務會議上表示要抓緊對土地管理法有關集體土地征收和補償的規定作出修改,由國務院盡早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議案。
在4月5日的國務院第四次廉政工作會議上,他重申了這一要求。
據了解,國土部在數年前即已著手土地管理法的修訂并草擬出征求意見稿。一位見過該征求意見稿的人士介紹,該征求意見稿的改動內容并不多,但該草案最終并未正式進入法律修改程序。
【土地財政】
賣地財政犧牲子孫利益
應借鑒發達國家在土地保有環節征稅
甘藏春對土地財政和土地財政形成機制進行了區分,他認為,憲法確定城市土地是國家所有,國有土地變成資產,形成資產性收入,這必然是財政性收入。同樣如果把眼光向發達國家看,完善的市場經濟國家,城市政府這一級的財政收入有的是70%,也有的是80%,主要是來源于土地稅收。
甘藏春說,中國當前土地財政形成的機制有問題。目前,中國的土地財政主要依賴擴大新增建設用地規模,通過土地的出讓來獲取收益,地方政府主要的建設資金來源于土地出讓收入,這樣客觀上促使了多賣地、快賣地、早賣地、賤賣地,犧牲了子孫后代的利益。
而市場經濟比較完善的國家土地財政主要來源于土地保有的稅收環節,不是依賴土地的增量環節。他并表示,中國要學習研究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從機制上來研究土地財政的問題。
【督察公告】
鐵路公路違法用地嚴重
去年違法用地73.35萬畝;約談265地方官
昨日上午國家土地督察公告發布,公告顯示,部分地區的土地違法違規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土地執法監管形勢依然嚴峻。
2010年開展的土地衛片執法檢查發現違法違規用地3.42萬宗,涉及土地面積73.35萬畝,其中耕地27.45萬畝,有13個省(區)違法占用耕地超過1萬畝。
交通運輸項目違法用地面積33.93萬畝,其中耕地15.62萬畝,分別占全國違法用地面積和違法占用耕地面積的46.27%和56.89%,主要集中在公路、鐵路兩個行業。以推進“新農村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名違法建設等類型的農村違法用地量大面廣。
從去年的土地督察結果來看,共處理相關責任人8612人,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968人。共有265名地方官被約談。(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