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類是前幾年拿到項目開發的中小型企業,還有一些其他行業進入房地產初戰告捷的企業,剛賺了第一桶金,這些企業的共性是資金充裕,在房地產市場不長,沒有經過嚴酷的下跌周期。在調控的暴風雨中,這些舵手正在乘風破浪。
主持人:現在的房企,包括萬科[簡介 最新動態]、中海[簡介 最新動態]、雅居樂[簡介 最新動態]、保利等,都在強調快速開發,這是否意味著,在調控的背景下,開發商的盈利模式要發生變化?
趙卓文:現在的房地產開發已經全面進入到高成本時代:包括土地成本、資金成本,還有稅費、建筑費用、人工成本都在上升。國內的開發商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民營的,第二類是外資背景的,第三類是帶有國有背景的房地產開發公司,這幾類企業發展模式有非常大的差別和差異。過去幾年發展最快是民營開發商,采取的策略就是快速開發、快速拿地、快速銷售、回籠資金。這些企業成立時資本都很少,借著人家的母雞,就要趕緊把自己的蛋給孵出來,好把母雞給還了。比如富力,以前一年銷售額3億元,現在一年300多億元。外資房企主要是香港企業,他們的特點是有一定資本積累,也有開發經驗。他們首先認為,土地是升值的,中心區的物業會增值,所以他們愿意持有物業,做的是母雞型物業。第三類企業是帶有國資背景的開發企業,企業的性質決定了它的效率不會太快。
胡剛:中央對房地產會長期調控,房地產企業可以考慮在這幾個方面進行轉型。第一,開發郊區;第二、開發商進入大區城市,比如說沈陽、長沙、武漢等;第三,開發城市綜合體,例如在地鐵旁邊開發上班、住宿、購物的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