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省市共建大西安,加快推進創新型區域建設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加快建設大西安,帶動大關中,引領大西北,構建創新型區域。力爭通過五年的發展,大西安城市競爭力在全國同類城市群中排位顯著提升,初步建成一體化發展的國際化大都市、創新驅動的現代產業聚集區、文化生態大融合的國際旅游目的地和開放包容的內陸開放開發高地。
增強大西安城市競爭力,2017年生產總值力爭達1.5萬億元
大西安,包括西安市行政區域、咸陽市城區和西咸新區,總規劃建成區面積800平方公里,相應輻射到咸陽其他縣級行政區域。
2011年,大西安總人口970萬人,占全省25.9%;生產總值4440億元,占全省35.8%;地方財政收入331億元,占全省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300元,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與全國同類城市區域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建設大西安,帶動大關中,引領大西北,是貫徹落實《關天規劃》的核心,是實現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全面建設西部強省“三強一富一美”目標的關鍵,更是未來陜西發展的強力支撐。
省市共建大西安,通過五年的發展,奮力趕超,增強大西安城市競爭力,經濟實力實現新跨越:
——經濟實力實現新跨越。到2017年,生產總值力爭達到1.5萬億元,年均增長13%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過10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
——經濟結構得到新優化。非公有制經濟占比達到55%,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0%,當年實際利用外資超過100億美元,城鎮化水平達到65%。
——創新能力實現新突破。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人才隊伍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勞動者素質和創業就業能力大幅提升,技術成果交易額達到400億元。
——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5%以上,森林覆蓋率45%左右,城鎮污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約束性指標。
——民生改善達到新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年均增長15%以上。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下。
經過五年發展,大西安城市競爭力在全國同類城市群眾排位顯著提升,初步建成一體化發展的國際化大都市、創新驅動的現代產業聚集區、文化生態大融合的國際旅游目的地和開放包容的內陸開放開發高地。
今后五年,超120億元直接支持大西安建設
今后五年,省上直接支持大西安建設的資金將超過120億元,西安、咸陽兩市政府和西咸新區管委會也將集中優勢資源,實施重大項目,推進共建共享,共同推進大西安建設。
省上和西安市共同出資,設立航空產業發展基金,2017年達到10億元規模。支持傳統產業改造和退城發展。加快西安紡織城遷建,支持西咸新區周陵軌道交通產業園建設。
支持現代服務業發展,推進西安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省金融發展專項資金每年對大西安的使用比例不低于30%。
整合文物資源,推進大遺址保護
支持旅游業加快發展,跨區域整合旅游資源,打造精品旅游品牌和線路,加快建設臨潼旅游休閑度假區、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秦漢新城博物館群、世園主題公園等重大項目。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和大遺址保護。支持“大戲、大片、大劇、大作”的策劃和創作,依托曲江新區、秦漢新城等文化產業板塊,建設全國文化產業基地和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城市。積極探索大遺址保護利用新途徑,省財政籌集3.5億元,支持漢昆明池、漢長安城和秦咸陽城等大遺址保護,整合文物資源,加快西安“博物館之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