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梳”主業
除了前述提到的對央企偏離主業的表態,黃淑和還認為,“越是形勢復雜的時候,越要嚴密防范風險。”并對央企的投資運行提出了要求,“嚴把投資方向和節奏,不符合主業投資方向的堅決不準搞,過度依賴負債的堅決不許搞,投資回報率低的堅決不能搞。”
據悉,在國資委擬定的《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指導意見》中,國資委對梳理主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整體來看,根據該份《指導意見》,央企將被分為四類。一為綜合型控股公司,主要做股權投資;二為投資型公司,主要投資方向為“兩國兩重”(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重要自然資源、重要行業)、“一新一特”(新項目、特殊項目)的國家重點項目,集中對七大戰略新興產業的投資;三為資產經營公司,主要對不良資產進行整合;四為集團公司,即以相對單一領域實業為主的企業。
此外,在該種劃分的基礎上,國資委還將對央企的主業進一步界定,主業界定的指標包括所屬行業的市場占有份額、占營收中的比例等。
這被業界看做是監管層的再度發威,畢竟,對于任何一家企業來說,新的經濟形勢要求新的發展思路。當然,央企也不例外。
“過去的10年間,我們可以看到央企的資產總額、營業收入都翻了幾番,符合國家的要求,但是對于主業的精耕細作卻依舊有待加強。”前述接近國資委人士表示。
根據財政部最新公布的數據,今年1至8月,納入本月報統計范圍的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繼續保持增長,實現利潤增幅上升明顯。其中,營業總收入方面,1至8月,中央企業(包括中央管理企業和部門所屬企業,下同)182546.2億元,同比增長10.1%;利潤方面,中央企業11164.3億元,同比增長16.6%。
總體看來,前8月實現利潤同比增幅較大的行業為電子行業、電力行業、石化行業、施工房地產行業等。實現利潤同比降幅較大的行業為有色行業、化工行業、煤炭行業、機械行業等。
值得關注的是,前述財務數據遠遠高于國資委的要求。據了解,年初國資委曾對央企提出了全年利潤增長10%的目標。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一目標或將超額完成。
但市場對于這樣一種高增長卻出現了另外的聲音。業內認為,央企的利潤表現是GDP增速的兩倍,在目前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央企何以“持續向好”值得深究,類似于一枝獨秀的情形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也不一定完全是正面的。
“在鼓勵民間資本、民間投資的背景下,央企一家獨大的格局勢必要打破。”前述接近國資委人士坦言,“但這還要一段時間,畢竟現在才提出不久,還要觀望下一步的實施情況,酌情考慮具體的規定和措施。”
此外,從《指導意見》來看,對于副業的剝離依舊沒有明確的時間表,對此,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曾表示,隨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建立,將會對副業的剝離有硬性的要求,但現在仍不是時候。
何去何從
事實上,對于央企“棄副從主”的要求,也曾有人并不贊同,因為對于一家企業來說,主副業的嚴格界限有時沒有必要劃得很清,也有很多“轉行”成功的案例,多領域齊頭并進也不為過。
那么,央企為何要陷入“主副門”的泥潭之中呢?原因在于,央企不是一般性企業,其從定位伊始就決定了不能分散布局,遍地“開花”。畢竟對于央企的使命,國家有著明確的表述——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只是央企職責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在關鍵領域發揮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同時提高核心競爭力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