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樓盤已不是新概念了,然而現代快報記者調查發現,無論是最初的“兩代居”還是現在的“養老樓盤”,真正目的還是為賣房。現代快報記者馬樂樂項鳳華
記者調查打“養老”牌的樓盤不少
現代快報記者調查發現,在南京,與養老沾邊的地產項目早已有之,但所謂“養老”也僅僅是賣房的噱頭而已。
“兩代居”是南京樓市中最早出現的養老概念。兩套房門對門,內部獨立但室內相通,老人和子女各住一套,一扇門讓兩代人的分開與融合方便實現。
早在2000年,河西的月安花園率先試水“兩代居”,推出過4套房。此后幾年,金馬酈城、仙霞公寓、金陵大公館等多個樓盤都推出過“兩代居”產品。
除了“兩代居”,還有不少樓盤也嘗試搭上“養老”的邊。江寧的同仁康橋水岸與同仁醫院鄰近,且樓盤與醫院都背靠同一個老板,這家樓盤在銷售時曾經打出“健康養老”牌。開發商表示,業主可享受以下同仁醫院的等個專享服務,例如部分檢查項目免費、特約通道掛號、獲贈體檢卡等等。
前不久河西集慶門大街的“二手樓盤”恒盈名居開售,這個樓盤將此前因地鐵施工發生墻體開裂的利德家園重新打造,開發商也提出了“養老”的概念。據了解,這個樓盤特地增設了可容納擔架的電梯,這在南京還不多見;開發商還在會所中增設了老人活動場所,值得一提的是提出開設“老人食堂”,老人可以不用做飯直接下樓吃飯。
另外,南京一些都市圈樓盤,由于自然環境相對較好,且樓盤將有意投資的中老年人作為重要客戶群體,也常常會打出涉及健康、旅游的“養老”牌。
養老地產在南京“吃不開”,在土地市場上也有表現。2009年南京的土地市場上曾經公開出讓過玄武區的一幅地塊,性質明確定義為“老年服務設施用地”。規劃部門曾經作出的規劃公示顯示,這塊地將要建設30多幢3—4層的老年公寓。然而經過幾年周折,如今這幅地塊即將上市,卻搖身變成了別墅和大平層的樓盤。
業內觀點養老樓盤本質為賣房
“我們可以發現南京的這些與養老沾邊的樓盤,本質上仍然是房產銷售,各種養老服務在房子交付之后能否兌現,能持續多久還是個疑問,而這些功能是否具備實用性也值得推敲。”業內人士認為,如今房子不愁賣,開發商對養老概念也沒多少熱情。
同策咨詢研究中心總監張宏偉認為,政府推出養老用地為將來增加床位,仍然要堅持防范以養老之名開發地產,防止開發商把養老地產作為拿地模式,而不去做運營,導致養老地產政策淪為開發商拿地、圈地的工具;和所有商業地產項目一樣,改建的養老地產項目最艱難的還是在經營階段,如何保證床位有效使用。因此,養老地產必須尋求一個適合自己的運營模式,如采取出租、賣產權、直接買斷等方式進行。
以房養老
首倡者:犯不著擔心
孟曉蘇,這位國內“以房養老”的最早提出者,自然最有發言權了,“中國本來就有家庭養老、社會養老等多種形式,現在剛說要給有房無子女老人多一個以房養老商業保險的選擇,沒想到把很多人給搞糊涂了,以為社保也不給、政府也不管,老人除了抵押房屋就沒別的路了。”用知名經濟學者馬光遠的話說:“這是個金融產品,不是社保產品。只需金融部門放開即可,和養老無關。”
有人擔心70年房屋產權問題怎么辦?孟曉蘇的答案是“甩給保險公司不就完了”,而且,物權法中有自動續期的規定;還有人擔心拆遷,其實,有了補償款,是拿錢接著入保險,還是贖回去,都是選擇項;還有說房價跌了咋辦,那就更不用擔心了,擔心的該是保險公司……在孟曉蘇看來,是犯不著擔心的,有些擔心是沒有必要的。(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