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6日電 日前,綠地控股發布了2016年半年度業績快報。這是綠地控股整體上市后首個完整財年過半,憑借戰略上的主動謀變、轉型升級,其房地產主業加“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費”的業務組合進一步釋放效能,呈現逐季提升的向好發展態勢。
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綠地實現營業收入1081.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5.57%,營業利潤64.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2%,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8.35%,同比保持升勢。房地產主業實現合同銷售金額1107.71億元,同比增長34%;基建產業新增項目數、工程總金額大增,境內外區域布局進一步拓展;各項指標均順利實現上半年預算目標。
發力一線及核心二線城市升級商辦運營“軟實力”
綜觀上半年,綠地房地產業務發展清晰呈現為兩大主線:區域布局——繼續發力一線及核心二線城市,商業模式——商辦運營平臺升級擴容。
綠地房地產業務在“銷售”和“土儲”兩端均進一步聚焦核心重點城市。綠地控股董事長、總裁張玉良認為,“將資源集中于一二線及省會城市,目前及下階段仍將是綠地的布局方向。新人口、新需求、新產業為區域中心城市輸送源源不斷的新需求,仍將形成最強有力的支撐”。
從新增土儲數據清晰可見這一趨勢,1-6月,公司新增房地產項目儲備26個,權益土地面積約185.12萬平方米;權益計容建筑面積約486.08萬平方米。在國內項目中,優質的戰略性項目占據很大比重,一二線城市項目占比78%,住宅項目占比55%。
在把握住宅市場火爆行情的同時,綠地對一二線城市商辦市場前景依然看好,“在重點核心城市,基于城市功能完善和產業發展的需求,商辦市場空間依然巨大。綠地將通過資源集成和平臺搭建,繼續以‘轉型城市運營服務商’為目標,進一步確立商辦運營領域優勢。”張玉良認為,提升商辦運營“軟實力”意在長遠,一是推動自持物業增值、帶動租售,依靠內生型價值增值來實現增長和盈利,二是通過優質運營促成資產證券化。
對此,綠地大舉推行的“平臺+服務”的模式已凸顯成效。綠地提出“打造產業、商業、客服、智慧辦公四大平臺”的概念,以自有商辦項目為載體,整合企業、服務商、物業、商業終端等社會資源,和政府相關服務功能模塊,打造針對商務社區的共享經濟平臺。其中,“企業服務平臺”已布局全國26個重點一二線城市,企業用戶達30余萬,“創客中心”則在全國多個城市落地,有力拉動商辦項目的租賃及整售,在北京、南昌、合肥等地均成功落地。
“基建、金融、消費”產業并進加速平臺整合
由基建、金融、消費產業構成的綜合產業板塊,繼續扎實布局,依托“平臺化”的整合、協同,正呈現愈加強勁的發展后勁。
“大基建”目標打造“中綠建”。上半年綠地基建產業新增項目數961個,項目總金額530億元,同比增長544%,新進并購的貴州建工、江蘇省建兩家“綠地系”基建企業均實現快速增長。重大基建項目頗有斬獲,承接了包括河南垣澠、刑集高速公路以及西安濕地公園、太原植物園等項目。下一步,綠地基建產業的“重頭戲”將是進一步的“平臺整合、資源協同”,目標打造“中綠建”企業體系,從而進一步增強行業話語權與競爭力,提升產值及效益。
“大金融”注重盈利和模式創新。金融板塊上半年經營業績總體較好,利潤保持穩健增長。股權業務方面,參與了奇虎360私有化回歸、Wework投資、五礦金融重組等市場熱點項目。下半年,金融板塊在進一步提升盈利的同時,將謀求更多運作模式上的創新:債權投資方面,將探索將類金融業務資產打包推向資本市場;股權投資方面將做強一二級市場投資聯動,并探索實施“并購重組+包裝上市”的業務模式;銀行、證券及保險等重點牌照獲取也有望獲得突破。
“大消費”做強“平臺經濟”。商品零售業務板塊一方面繼續布局進口商品線下實體店,擴大上游海外直采規模,另一方面,綠地跨境電商業務正式起步,與上海青浦區合作設立跨境貿易基地,并迎來一批成長型跨境電商企業的入駐。下階段,以青浦跨境電商供應鏈平臺為載體,將形成有集聚力、競爭力的商業模式,引入優質資源,帶動自營品牌、采購規模及銷售業績的快速提升。
“宏觀經濟增速繼續放緩,經濟社會的結構性分化進一步加劇,宏觀經濟與行業政策復雜多變,在這樣的發展大背景下,綠地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注重效益導向,更注重苦練內功,增強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張玉良同時表示,綠地多年來已形成獨特的高周轉發展模式,形成了成熟的商業模式和運營邏輯,“我們充分的資金運籌能力、資源獲取能力、戰略把握能力,都將繼續推動綠地長期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