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的感覺,復旦大學的謝百三教授快要變成祥林嫂了。
在不久前舉辦的博鰲論壇上,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認為,征收房產稅、遺產稅將是大趨勢,他并主張對金融投資資產征稅。由于樊綱是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位高言重,其講話的分量并不比財政部樓繼偉部長輕多少,所以,謝百三教授又一次跳了起來,發表了一篇題為《大趨勢下,中國應對房產、金融投資資產征稅嗎?——與樊綱商榷——兼談本周股市》的文章,將自己之前反駁樓部長的主要觀點復述了一遍。
在筆者看來,最近一段時間,房地產稅不是熱點,房地產市場火山爆發才是熱點。
之所以將房地產市場形容為火山爆發,基于以下幾點:
首先是地王頻現。
一線城市土地出讓價格迭創新高,其中上海一騎絕塵出盡風頭。8月17日,上海出讓三塊土地,成交價格均創下區域新高。其中,融信中國以110.1億元摘得合并后的新靜安區中興社區兩幅地塊,樓面價10.03萬元/平方米,溢價率139%,成為中國土地成交史上單價地王;中駿以總價6億元獲得青浦區徐涇鎮徐南路北側地塊,溢價率165%,樓面價4.5萬元/平方米;建發、中糧、首開聯合體以67.9億元競得寶山區顧村地塊,溢價115%,成交樓面價5.37萬元/平方米。
其次是信貸急速擴張。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銀行貸款增加7.53萬億元,其中房地產貸款增加2.93萬億元,同比多增1.04萬億元;7月份的4636億元新增貸款中,幾乎全部是住房貸款。
第三是大城市商品房交易火爆。
以北京為例,根據亞豪機構的數據,2016年前7個半月(截至8月15日),北京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房與自住房)成交總金額高達2400.41億元,幾乎追平2015年全年2466.75億元的水平。由于交易火爆,北京熱點地區的過戶號被黃牛炒賣,8個月上漲60倍,一個過戶號叫價12萬。不光是北京商品房交易活躍,北京周邊的河北地區房地產市場也火得一塌糊涂,以至于廊坊市政府先出一個“廊九條”,再出一個“廊七條”,短短幾個月內兩次出手給房地產市場內降溫。
這樣一幅火熱的場景,讓筆者感到有些疑惑。因為在筆者的印象中,似乎是沒有太多的時間之前,各地都在忙著房地產的去庫存呢,有些地方政府還出臺了鼓勵農民進城買房的政策。也就是說,中國的房子是賣不出去的。為什么,幾乎是轉眼之間,房子就“短缺”了?
樓市庫存的問題,看起來比較復雜,即使是號稱專業的媒體和專家也各說各話。比如,筆者查詢2015年冬季的相關報道,就看到了截然相反的兩個文章標題:一篇文章的標題是“全國樓市庫存高達90億平米,至少7年才能賣完”,另一篇文章的標題是“樓市庫存的殘酷真相:7個月即可賣完”。
這是怎么回事?一個說7年賣不完,一個說7個月就賣光了,相差10多倍呢。
對于這樣的判斷,筆者都不太相信。因為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太復雜了,各個地區各個城市不一樣,同一個城市不同的區域也不一樣,如果僅僅是用籠統的大數據進行加減乘除,得出來的結論很難反映真實的情況。
已經有專家指出,目前的房地產市場,是一、二線城市火爆,地王頻現,交易活躍,三、四線城市依然有去庫存的壓力。
這個判斷是準確的,由此繼續探究,筆者認為,房地產市場正在上演最后的瘋狂。在最后的瘋狂發作過后,這個市場是斷崖式下跌,還是平穩著陸,值得關注,更值得政府有關部門進行預先的危機管控。
首先,一線城市的地王出現,包括北京周邊地區的商品房價格上漲,可以看做是房地產市場的最后一盒強心針。由于好地段的土地賣一塊少一塊,這盒強心針也是打一針少一針。而且,類似上海的地王,在房子建成之后是否能賣出讓開發商盈利的價格,現在還不好說。
其次,房地產信貸的急速擴張,與其他實體經濟領域的萎靡不振是有關聯的。這種擴張,隱藏著巨大的風險,也是不可持續的。
第三,由于房價的居高不下,中國居民的消費能力也被逼到極限。筆者用“逼到極限”這個說法,是因為已經有人通過并不復雜的對相關數據的分析,得出一個結論:中國人愛存錢、愛攢錢的所謂“美德”和“習慣”,已經不存在了,已經被樓市消滅了。由于養老、醫療等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好,看病難、看病貴依然存在,養老難就要出現,居民已經沒有更多的財力來支撐高昂的房價。
所以,筆者研判,今年,或者最遲明年,房地產這場盛筵將上演最后的狂歡、達到高峰。而越過山丘之后,不但無人等候,接下來的道路,怕也是一路下行、跌跌撞撞,弄不好連滾帶爬也是可能的。
如果這個時候,不動產統一登記全國聯網完成,房地產稅立法完成開始征稅,不用說越過山丘,直接在山頂就趴下了。
如何應對這樣的危局,也許相關部門已有對策。筆者在此只是想提醒謝百三教授,如果他想第三次撰寫文章反對征收房地產稅,最好寫一些新意出來。王義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