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烏蘭察布9月1日電 (記者 李愛平)湛藍的天空下,水面波光粼粼,偶有成群天鵝飛過……一年前遭遇“干涸”的黃旗海,如今奇跡般“重獲生機”。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1日發布消息稱,入汛以來,黃旗海湖區來水量得到有效補充,目前其面積已恢復到24平方公里,已接近近30年的平均值。
位于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境內的黃旗海是中國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湖水面積最高時曾達到130平方公里。
“早在明清時期,黃旗海即聲名遠播。”內蒙古察右前旗黃旗海綜合治理辦公室負責人李春輝告訴記者,彼時,因黃旗海四周土地肥沃,人們在平地上隨便挖一個坑,便有清洌的泉水咕嘟咕嘟涌出來,吸引了內地的貧苦農民在這里墾殖定居。

不幸的是,黃旗海近年出現了新的“煩惱”。
內蒙古察右前旗黃旗海綜合治理辦公室消息顯示,由于全球性氣候變化,黃旗海區域溫度升高、降水量減少,濕地水源不足,水面蒸發量變大,致使湖面不斷縮小,濕地面積萎縮,濕生物種生境變劣。
除此外,由于采伐、墾荒和開礦以及工程建設造成大面積表層土壤裸露,次生的水土流失日趨嚴重;黃旗海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河流斷流,泉水流量明顯減少。2015年還曾出現干涸。
幸運的是,2016年入汛以來,這一情形出現了“逆轉”。
氣象部門稱,入汛以來當地降水量達到267毫米,而這恰是黃旗海重獲生機的“主因”。
內蒙古氣象部門衛星遙感監測資料顯示,目前,黃旗海湖區面積已恢復到24平方公里,離近30年該湖水域平均面積30平方公里已屬“咫尺之間”。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黃旗海綜合治理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列入國家“林業十二五”的生態保護總體規劃、國家濕地保護規劃、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等當中。
察右前旗黃旗海綜合治理辦公室李春輝說,在此背景下,當地官方研究制定了修復黃旗海水生態、保護水資源的相關政策,并將向國家有關部門申報《黃旗海濕地保護與恢復規劃》和《內蒙古黃旗海水生態綜合保護規劃》,力爭年內得以批復。(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