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對居住有了更高的要求,房子不僅是生存的需要,而且是一種精神的享受,從居者“有”其屋到居者“優”其屋的轉變。正像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也正如米芾關于“城市山林”的提法。
那么,人對居住的精神需要都包括哪些因素?“道法自然”、“城市山林”,又是一種怎么樣的居住意境?要實現這樣的居住意境,房地產開發中要注重哪些環節?最關鍵的是,什么樣的房子會讓人住的更舒服?本期主編圓桌將為您一一解析!
時間:2010年3月25日星期四
地點:德福巷福寶閣茶吧
嘉賓:西安道教協會副會長劉世天
西安深鴻基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茅巍
《房周刊》執行主編李振華
西安樓市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史太連
主持人:西安壹代策略廣告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范曉娟
劉世天茅巍范曉娟李振華史太連
史太連: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主持人:“城市山林”,是北宋大書法家米芾晚年居潤州(今鎮江)所題寫的匾額,是米芾對其曾經著述及流連的潤州南郊生態環境的贊譽。后人認為這種贊譽,恰恰代表了米芾等古代文人雅士對退隱于市生活方式的追求。那么您認為,人對居住的精神需要,都包括哪些因素?
劉世天:對于居住的精神需要這個問題,從道教思想的角度來看,居住最重要的包括房子布局、采光等。從視覺的角度來講,包括外在的和內在的,外在即為外部環境,內在的則為內心感受,置業者要尋找適合自己的房子。
茅巍:人對居住的精神需求,可以簡單概括為從追求到要求的轉變。一般來說,首次置業者,自身收入較低,從經濟和自身需求來看,為了居家方便,多買普通住宅;對于高收入階層,居住不僅僅是一個住所,還會有更多的要求,會考慮別墅洋房等,居住的精神就會包括區位環境、景觀資源、公共設施、周邊配套等。
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因為發展的需要,居者由鄉野來到城市,隨后發現城市繁華甚至喧鬧,還常常會有交通堵塞,于是開始轉向周邊,這樣既可享受鄉野的寧靜,又不會遠離城市的繁華。
例如西安市高新區,之前人們喜歡居住在城里,現在慢慢把人引到郊區,隨著道路、文化等相關設施的完善,人們在離城市不遠的地方也可追求精神享受,逐漸這里也演變為城市的核心。
李振華:一個社區里,別人開寶馬,我騎自行車,這是一種不平衡。因此住宅要講求“和”,其包括人與住宅的和,人與周邊環境的和,人與人的和。居住的精神需求就是追求和的過程。
史太連:居住,不是富人的專屬,不是窮人的奢求。適合這個人房子就是最好的,開發商要分清不同置業人群的居住精神需求。比如廉租房就是為滿足基本居家需要的,經濟適用房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才可購買,洋房別墅等則是為具備一定經濟條件的人群打造的。
從左向右,依次為劉世天、范曉娟、茅巍、李振華、史太連
劉世天:過度工業化,是對居住環境的破壞
主持人:宋代文人生活家陳直提出:讀書、談心、靜臥、曬日、小飲、種地、音樂、書畫、散步、活動,謂之“人生十樂”。無獨有偶,也有廣告語言:干凈的盆子會唱歌。快樂包括來自親情、友情等方面的,其實人在開心的時候也是會唱歌的。您認為“道法自然”、“城市山林”,是一種怎樣的居住意境?
劉世天:從道教的角度來看,老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有其規律,這才有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也是老子思想精華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