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鈴聲還回蕩在耳邊,古老的絲綢之路迎來了新的契機。“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的提出,讓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這條經濟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有關專家認為,要切實推動經濟帶的建設,需要設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常設機構,協調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相關事務。而在絲路沿線的城市中,西安是最適合的決策機構常駐地。
“通而不暢”根子在機制
“習近平主席在提出共建絲路經濟帶的倡議時,把政策互通放在第一位,這是最重要、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西安歐亞學院國際(房價戶型 二手房租房)陸港研究所所長席平認為,新歐亞大陸橋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經貿物流的物理載體,投入運營20多年來仍難以在亞歐經濟貿易中成為主角,從現實表現上看來,造成“通而不暢”的原因是軌距不同、通關不暢,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各國的政策機制不同。
“比如從西安要運貨到哈薩克斯坦,從西安裝火車到阿拉山口,這是國內運輸。到了阿拉山口以后,就是過境運輸,先過中國的海關、商檢等等一套體系,過去以后再過哈薩克斯坦的相應體系,這兩邊的機制不一樣,中國認為這可以了,對方一看不行,打回去。這樣的情況并不在少數。”長期從事新歐亞大陸橋研究的席平對此痛心疾首。
實際上,對這種現象的研究和解決方法的呼吁,在2011年西安國際港務區開展的新筑歐亞大陸橋主題活動中已經有所涉及。這場活動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中亞地區長期存在的“灰色清關”現象,是造成新歐亞大陸橋"通而不暢"的主要原因之一。
“鐵路要穿越各國的邊境線,每到一個國家就要報一次海關,而各國海關對貨物的安全性不了解,一般都要進行檢驗,通行的國家越多,報關次數越多。”有企業抱怨說,走歐亞大陸橋的陸路運輸不夠方便,更多企業選擇海運。
如果沒有被沿途國家認可的通關手續,貨物是不可能隨意走這條通道的。“西部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李釗說,貨物換裝的成本、"灰色清關”、貨物的長期滯壓,這些成本都要由企業來負擔,新歐亞大陸橋作為亞歐經貿首選通道的作用得不到很好的發揮。
長期以來,有關專家和西安國際港務區都在呼吁打通新歐亞大陸橋,讓運輸貨物“一關到底”,方便企業運輸,促進亞歐經貿往來。在國家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之時,不少專家認為,這將是暢通新歐亞大陸橋的一次良機。
建設絲路經濟帶“經濟首都”
在今年歐亞經濟論壇舉辦的專題活動-“歐亞大陸橋物流合作分論壇”上,西安市副市長、西安國際港務區黨工委書記韓松呼吁,建立新歐亞大陸橋國際協調機制,通過設立由沿橋國家特別是中亞國家參加的、高層次的“新歐亞大陸橋國際運輸協調委員會”,為沿橋國家、國際組織和地區之間相互溝通和協商提供交流平臺,協調解決各種問題,監督政策執行;在保障貨物安全的前提下,不斷提升通關效率,希望海關總署有關部門能夠積極協調沿途國家海關,為西安通過歐亞大陸橋運往各國的貨物提供通關便利,實現“屬地報關、一關到底”。
“頂層設計,就是首腦機關,新歐亞大陸橋缺少這個東西,可以考慮在西安設立亞歐經濟與貿易合作組織。”就是要成立一個能夠協調、決策新歐亞大陸橋沿線通關問題的機構。該機構為大陸橋的首腦機構,相當于亞歐大陸經貿領域的“小聯合國”,使其所在城市發展成為亞歐大陸的經濟首都。
在業內人士看來,西安是亞歐大陸橋上一個重要的國際內陸港,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并有港區聯動,內陸港和海港、空港聯動,內陸港物流通道連接等發展基礎。西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同時也是國內重要的交通樞紐,鐵路線幾乎貫通我國各地區,高速公路發展迅速,良好的交通運輸是物流發展的一項必不可少的條件;加上西安是高校聚集區,科技發展的教育基礎雄厚、人才資源豐富,對于促進新歐亞大陸橋物流的專業化、信息化、網絡化來說都是得天獨厚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