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浩稱,一線骨干家具企業的設計師團隊人數在10-30人左右,而許多小企業則沒有專職的家具設計師,許多設計師還停留在繪圖員的層面。
業內人士認為,許多企業的家具設計之所以仿冒叢生,都是出于節約成本的考慮。這些企業認為,與其高薪聘請設計師,承擔較大的成本風險,還不如到國內外家具賣場復制來得經濟快捷。
眾所周知,隨著近年來原材料、生產和銷售等環節成本的上漲,家具生產企業整體綜合成本不斷上升,而日益飽和的市場使得企業風險意識越來越強。
“企業開發一個新系列的產品,在前期需投入不少資金,從研發到投放市場的整個周期較長。況且新產品上市后未必成功,這也存在一定風險。中小型家具企業不敢也沒資本去冒這個險,都寧愿跟進和模仿大型企業的熱賣型新產品,撈一筆算一筆,進而形成嚴重的產品同質化現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仿冒現象在短期內根本不可能扭轉。
家具行業準入門檻較低
“家具行業準入門檻較低,有的只需要十幾萬元資金就可以開廠。如果創業建廠資金能有上百萬的話,基本上就可以拿到一些大廠的掛牌代工資格。”說到產品同質化現象普遍的另一大主因,上述業內人士這樣認為。
他介紹,前幾年國內家具業處于高速發展時期,在市場需求激增和價格飆升的推動下,大大小小的家具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然而,許多新生小型企業根本不具備自主開發設計的能力,只是靠一味地抄襲跟風度日,這樣便導致了家具行業的產品同質化現象愈演愈烈。
從技術層面看,這些企業對員工的水平要求較低,如沙發(沙發裝修效果圖)、轉椅、玻璃茶幾等產品,只需幾個人在幾十平米的地方就可以進行生產。
此外,目前家具行業尚未形成一個從資金、規模、質量、設施等方面來衡量企業是否能踏入該行業的標準。因此,準入門檻較低成了家具行業產品同質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專利申請既耗時又費力
“好多企業之所以不愿申請專利,主要是因為手續復雜,時間成本太高。”多年來一直堅持原創家具的業內某知名設計師說。
至于手續繁復在哪,該設計師稱:“填個表都能折騰幾個月。表格和企業現有的東西并不對應,好多東西需要現編,既耗精力又耗時間。”
更讓她感到頭疼的是,家具外觀專利有2年、3年、5年的時效期限制。
該設計師稱,她和團隊研發一個產品所需時間至少一兩年,如果再經歷漫長的專利申請過程,“真等到產品批量上市了,該產品的專利時效期也快到了。”
談及盛行的抄襲之風,她認為很難避免,更何況“很多企業和抄襲者較真也并不是對一件產品的形象的維護這么簡單”,畢竟原創產品不是靠申請一個專利就能高枕無憂,這就像一個人不犯錯誤并不是單因有法律的約束,更重要的是他有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的約束,“希望消費者和業內都能有這個觀念,尊重原創作品。”
得不償失制約專利維權
消費者“花小錢買大品牌”的心理也為仿冒家具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而當仿冒行為被發現后,得不償失的訴訟成本也讓維權企業望而卻步。
中國家具協會原秘書長曹贏超表示,從目前來看,專利家具被仿冒后,真正走訴訟的企業并不多,“因為被侵權企業多為中小企業,專利產品市場覆蓋面不大,而訴訟成本較高,多數企業選擇放棄。而大企業或單個產品市場覆蓋面大的企業一旦被仿冒,多會選擇起訴,因為仿冒會給其銷售帶來很大沖擊。”
同時,目前國內家具生產能力和家具賣場數量都相對過剩,如無法院裁定,賣場對侵權企業和產品常常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昨日,賴氏家具總經理助理嚴先生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公司已將訴訟事件全權委托給律師,公司方面對此次仿冒訴訟不作任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