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女士花1萬多元買回“品牌”櫥柜一套,但她做夢也想不到,柜體、柜門分別產自青島和煙臺,新裝好的柜子問題還不少,得大卸八塊、重新換板才能用,最后又遭遇老板拒絕退貨的難題。
為此,消費者找到了工商部門進行協調,經執法人員兩次調解,雙方辦妥退貨手續。執法人員已向店老板提出警告。
雜牌柜子遇到野蠻組裝
日前,張女士在一櫥柜專賣店看樣品,聽老板和店員說,是產自上海和北京的“品牌”貨,見款式和色彩不錯,就定制地式、吊式櫥柜各一套。去年11月2日,雙方正式明確設計方案,張女士交付總貨款14300元。
去年12月3日,店方工人到新房組裝。因單位工作忙,張女士就將家門鑰匙放在店里。12月8日,看到組裝好的柜子,張女士氣得渾身發抖:地柜上的臺面板正面接縫均不在同一平面,一處地柜內板表面上,有團大如鵝蛋的烤糊圓圈;一組吊柜內板表面有4個釘眼,另一柜子內板表面被水浸出大如成人手掌的水漬印,有的頂板、中板、底板豁著3條切割縫隙,出現這樣問題的內板共計8塊。
12月10日,店老板看現場時,經張女士再三追問,才承認柜體、柜門分別從青島和煙臺幸福兩家工廠進貨,并承諾聯系青島廠家,盡快重換柜板。
張女士放心不下,次日找另一家大“品牌”店的師傅到家里看。師傅說柜子臺面、柜體、柜門是依序組裝的,若換新板,要全拆、重組,其美觀和穩固性就完全“變味”。
張女士想到自己要的“品牌”柜,竟變成“雜牌”貨,就要求退貨,老板一口拒絕。12月12日,張女士和老板為如何賠償,一起到工商部門處理。
櫥柜產自兩地
櫥柜柜體、柜門緣何不是一個“媽”所生呢?
工商執法人員調查時,老板說賣出的柜子并無廠家商標,所謂“品牌”就是該店店名,其模式同生產汽車一樣,都是“行規”。
那么此類制品究竟如何生產呢?一專營某“品牌”櫥柜已數年的經理透露,目前上市櫥柜分品牌、雜牌、無牌三類,工廠都有自己的板材、附件配套供貨商,三類產品的區別,就在板材、附件采購和外銷時,是如何捆綁的。像品牌柜的柜體、柜門、臺面材料和五金件由附屬廠家分別供貨,柜體、柜門、臺面由總廠加工,產品打上統一“品牌”外售,但絕不允許自己產柜體,從外廠進柜門、臺面成品,再打統一“品牌”旗號上市。
談及本案店鋪做法是否對頭一事,不少專賣店經理認為,若經營雜牌、無牌柜子,就不能以“品牌”名義出售,而且柜體、柜門、臺面廠家分別在哪里、材質如何等真情,均要向買方如實說明,否則就是騙人。本案店鋪老板和店員強調,張女士當時未問工廠在哪里,就無必要說。
經執法人員兩次調解,12月15日上午,雙方辦妥退貨手續。執法人員已向店老板提出警告。
市區柜門工廠多為小作坊
記者了解到,柜門較柜體材質單價要貴兩三倍,有的店鋪就從外地廠家進柜體、臺面制品,從市區廠家進柜門,再以所謂“品牌”名義,隱瞞真情,賣給消費者。市區現有柜門工廠多在幸福區域,但僅一家尚具規模,余者為小作坊類型。無論哪種品質,均遜色國內正宗“品牌”制品,其主要缺陷是門面平面度低、雙飾面封邊可崩邊、漆面易退色。張女士所花1.4萬多元,可買回比較好的柜子,而店方隱瞞真情,打法規“擦邊球”,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對買方都是損失。想必市民也能分出是否騙人?
工商執法人員介紹,此類產品投訴中,買賣雙方爭議焦點,主要在材料甲醛含量是否超標和品牌、產地的真實性上,在裝飾材料或制品糾紛投訴中,其數量比雖然不大,但誰碰上此類麻煩,要想痛快甩掉,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