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來臨,家居從業“深喉”報料部分室內環境監測治理中的種種不規范現象
新房裝修完畢,家中難免會有異味。有的業主就會請室內環境監測和治理公司檢測甲醛、苯、氨等有害氣體成分,并針對檢測結果花費上千元進行治理。這一行業也成為家居業中的新興行業,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接受。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前夕,有曾在室內空氣檢測治理從業多年的資深人士,向成都商報記者報料室內環境監測治理中的種種不良現象。成都商報記者調查發現,這些亂象確實在部分商家中存在,市民選擇時需擦亮雙眼,仔細辨別。
成都商報記者 張瑋 制圖 帥靈茜
亂象
1
無資質經營 從業無培訓
據國家室內環境與室內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宋廣生介紹,中國計量認證,即“CMA”標志,是室內空氣質量檢測機構最基本的必備資質。同時還必須具備國家實驗室認證,即擁有“CNAL”標志。有了這兩項認證,才能叫規范的室內空氣檢測企業。而在成都,不少企業并不具備這樣的資質,卻一直在從事室內空氣檢測和治理的經營工作。宋廣生表示,嚴格來說,這樣的企業行為已構成違法。
隨后,成都商報記者在一家名為“成都市干祥環保技術有限公司”官方網站所出具的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證上看到,其審批的經營范圍為“環保技術咨詢;清潔服務;批發;日用品、電子產品。”經營內容并沒有檢測治理這一項,也沒有見到CMA和CNAL標志。
宋廣生表示,檢測和治理都需要專業人員。所謂專業人員,是指要獲得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室內環境”培訓項目“室內車內環境污染治理和評價技術”的課程學習,并考試合格后拿到證書的人員。而成都不少檢測治理公司的工作人員,能拿出這份證書的只占少數。
亂象
2
設備可簡可繁 作弊成本低
造成現象一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室內環境檢測治理所需的設備種類繁多,可以是國家級的價值百萬元乃至千萬元級的實驗室設備,也可是淘寶京東上幾百上千元的簡易設備———市場上不少公司采用六合一室內空氣質量檢測儀(也有四合一、八合一檢測儀)對室內空氣質量進行檢測,檢測內容主要是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氨、TVOC(總揮發性有機物)這6項指標。正規的室內環境檢測儀器每年都要按照我國的計量法,由國家派專人進行一次調試,任何機構和公司都不能自己完成,以保證檢驗數據能長年保持穩定標準和客觀公正。
由于儀器的局限性,檢測數據誤差會高達50%,而且可以人為操作———藍墨水是一些黑心檢測公司常用的伎倆,顏色越深代表污染越嚴重,也代表著消費者掏腰包的可能性更大。同理,治理完畢后的檢測樣本也可以悄悄加入自來水,以降低檢測數據,證明其治理“很有效”。更有從業者報料稱,成都某公司上門檢測時,甚至連檢測儀器都不帶,把外觀類似于檢測儀的臭氧機當成檢測儀,隨便寫出超標的數據,忽悠消費者。
于是,成都市場上不乏“一個老板+兩個員工”的經營模式:加盟一個品牌,進購兩三萬元的藥品和儀器,找兩個工人,制作一個網站,便開始做生意。
亂象
3
兩套標準并行 消費者易混淆
對于室內空氣質量檢測的標準,目前有兩套:GB50325和GB/T 18883。前者為建設部制定,主要針對建筑商和裝修商,具有強制性,檢測條件是密閉1小時;后者為國家環保總局和衛計委的推薦性標準,是人居環境的健康尺度,對建筑商等無約束力,檢測條件是密閉12小時。
記者仔細研讀了兩者對甲醛等有害氣體的指標,并咨詢了專業人員,雖然看起來GB50325比GB/T 18883的標準要求還要高一點,但落實到實際的檢測條件中,GB50325比GB/T 18883要寬松許多,畢竟清水房密閉1小時和裝修完的房屋密閉12小時,積聚的污染物差距還是比較大。所以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按照GB50325測出來不超標,按照GB/T 18883就超標。
國家級檢測機構和正規的室內環境治理公司,均采用GB/T18883作為依據進行嚴格檢測;而一些渾水摸魚的檢測治理公司,則采用GB50325來忽悠消費者。
亂象4
報價超低
很可能只針對清水房
在成都市場上,居室內一個點位的檢測價格從100元到800元不等,一般是越大的機構或公司價格越貴,比如中環博是600元/點位,中測院的報價是800元/點位。而在治理中,報價情況就比較復雜了———一般的計費是1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