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家具因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其關注度和價格逐年走高。玩紅木家具收藏的基本都是“三高”人群,但“三高”人群也有走眼的時候,當然除了高估自己的眼光外,不良商家高超的造假技術也是讓“三高”人群跳坑的原因之一。隨著3.15消費者權益日的臨近,我們一起來看看紅木家具行業那些“陷阱”。

造假原因
2014年紅木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遇冷”一詞成為2014年紅木行業的關鍵詞。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市場不規范,不良商家造假泛濫,導致整個市場的信譽度缺失。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造假現象愈演愈烈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紅木樹種不同,價差可達上百萬。
紅木中的貴族“紫檀”的市場價值攀升至100多萬元每噸,一些比較出彩的紫檀價格甚至超過了160萬元每噸,正因為紫檀昂貴的市場價值,在市場上開始出現紫檀的各種“替身”。當然,除了紫檀,其它一些紅木材質也有各自的“替身”,各種“替身”的出現讓紅木行業的造假空間繼而被放大。
除了原材料價格差異巨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普通消費者的辨別能力比較薄弱,無良商家就抓住了這一個空檔獲取非法的邊際利益。
造假手段
一、材質以次充好
雖然玩紅木家具的基本是“三高”人群,但眼光再“毒”也趕不上不良商家的造型手段。最常見的造見手段有三種,第一種是上色,例如用價格較低的非洲花梨冒充緬甸花梨,通過刷油上色讓消費者真假難辨;第二種是白皮,使用“白皮”混入大量紅木的邊材,經過上色和描畫花紋等,使白皮與紅木家具合為一體;第三種是上藥,用藥水改變木材性能,比如說微凹黃檀用石灰水浸泡后,氣味和交趾黃檀會差不多。
二、工藝造假
紅木家具玩家都知道,紅木家具除了看材質,工藝也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不良商家通過工藝造假也讓消費者防不勝防。一種是常見的以次充好,工藝很粗。還有一種是做舊,很有可能花費大價錢買回來的明清時期的黃花梨家具,但仔細一鑒別卻是當代仿古家具。
三、不規范名稱誤導消費者
除了工藝和材質,不良商家還有什么花樣玩呢?答案就是使用不規范名稱向紅木靠攏以抬高身價。例如將康帕斯稱作“花梨木”、“南洋紅木”;特氏古黃木稱作“非洲花梨”等等。
如何甄別
雖然不良商家的造假手段高明,但只要做好功課,就能挑選到好的紅木家具,甄別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摸”,主要是通過手的感覺,來查看紅木是否開裂,如果紅木干燥不規范,含水率沒有達到質量要求,那么其所制的家具就會開裂,而這些開裂用手就能感覺到。
“晃”,紅木家具是榫卯結構,榫卯結構使用的合理性以及精確度都對紅木家具的牢靠程度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通過搖晃也可以檢測出榫卯結構的牢固性。
“翻”,消費者要通過“翻”對紅木家具的隱藏部位進行細致的檢測。并且一定要在光線充足的地方進行檢查,一般來講,只要夠仔細,都可以看出是否存在瑕疵的問題。
“劃”,以手指甲輕輕地在家具表面劃一下,通過木紋的細致程度,可以看出木材的質量。在垂直木紋的方向滑動指甲,當手的感覺越小,木材的管孔直徑就越小,這說明木材的質地越細致,越高檔。
紅木類家具一直都是家具市場的高端貨,很多消費者已經把購買紅木當作一種投資方式,但“入門”前一定要做好功課。而對于商家而言,如何才能贏得消費者的青睞?還是擺脫不了“誠信”二字,如果因利益的誘惑而讓紅木家具行業造假泛濫,形成惡性循環,受損失的還是商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