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自知的互聯網家裝玩家,顯然意識到了重塑生態鏈的重要性。
2015年以來互聯網家裝概念迅速升溫,大批互聯網企業、建材家居企業、傳統裝修公司、風投等爭相涌入。與之同時,互聯網家裝的模式也層出不窮,既有以齊家網為代表的互聯網家裝平臺,也有美家幫等互聯網家裝團隊,還有京東、天貓等躍躍欲試的家裝O2O。但不管是何種模式,最終都要面臨一個落地的問題。
而要談論互聯網家裝模式該如何落地,不得不提的是,一心想要解決傳統家裝弊病的互聯網方案,在近似草莽式的發展狀態下,本身也存在諸多痛點。為此筆者在一些家裝社區潛水良久,觀察發現不少用戶表示并未體驗到互聯網家裝的省錢省力,更多的是一種怨聲載道的場面。總的來看,痛點有以下幾處。
痛點一:低價策略仍存在定價黑箱。為了吸引消費者或者制造營銷噱頭,不少互聯網家裝平臺推出了X99元一平米的套餐,包含了設計、材料、施工和水電等費用,為了增加可信度往往在套餐下標注各類主材的品牌,甚至連油漆和開關插座的品牌也一一標明。看似價格透明,但主材的使用數量、具體材料的規格和價格依然存在黑箱。不排除一些平臺通過去中介、減少中間渠道來降低成本,甚至不惜犧牲利潤來培養用戶。然而在價格戰一發不可收拾的情況下,貨不對板、質量低劣等問題接連出現。
痛點二:名不符實的用戶體驗。雖然一些互聯網家裝平臺承諾在指定工期內完成裝修工作,但早期的運營模式注定了實際操作的難落地。比如說,很多互聯網家裝為了降低用戶的接受門檻,設置了階段性付款來降低風險。而一旦訂單量飆升,企業開始面臨資金鏈斷裂,供應商的貨款被拖欠,體驗不佳、延期等傳統裝修業的弊病依然存在。IT時報就曾多次報道某互聯網裝修平臺在這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痛點三:全程監理并未完全實現。一些互聯網家裝平臺的模式接近于“互聯網中介”,通過互聯網撮合設計者、供應商和裝修公司,本身最大的作用就是對整個裝修環節的監理。事實上很多用戶反饋在裝修過程中家裝平臺很少和用戶聯系,以至于在裝修出現問題時家裝平臺也并未出面解決。為此,《裝修情報》總編輯沈佳雄一語道出:“互聯網家裝平臺沒法真正管控合作的裝修公司、施工隊或設計師,施工環節有很多不確定的偶然事件。”
其實這些痛點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快速發展的互聯網家裝平臺并沒有足夠的能力將項目落地,特別在家裝行業呈現嚴重亂象的情況下。一直以來,互聯網家裝做的只是簡單地資源整合,對供應鏈的控制力不足,也缺少對整個行業的影響,或許在供應商和裝修公司看來,互聯網家裝仍在進行流水式的經營模式,不過是從線下搬到了線上。而要解決互聯網家裝存在的問題,真正形成閉環的家裝服務,筆者認為變革整個生態鏈是一條必經之路。
回顧互聯網的發展歷史,小米在變革生態鏈方面可謂是集大成者。,我們不妨先來看下小米在整合供應鏈方面有哪些高明的手段,都互聯網家裝行業來說又有哪些可取之處。
在小米創建之初,采用了和互聯網家裝類似的價格戰策略,卻面臨著供貨量不足的局面,尤其通過自家電商平臺銷售的單一渠道,不可避免的被貼上了饑餓營銷的標簽。而后小米采用的策略是:對關鍵部件的供應商,比如處理器、屏幕、電池等,選擇在巨頭間進行博弈,并不斷扶持國內的中小供應商。對于戰略供應商,小米采取的是緊密合作,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同時統一采購策略型部件,再分發給ODM使用,不同于手機行業內普遍找一家中間公司采購的做法。除此之外,小米和富士康、英華達等代工廠的關系相交甚好,并專門成立了投資機構在最近一年內投資了50多家手機周邊產品,以豐富所謂的小米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