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廣廈千萬間,壓得房地產商盡苦臉,風雨不動安如山.......如果唐朝“憤青”杜甫穿越到今天,大概那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要被寫成《樓市為庫存所困歌》了。
中國究竟有多少房子?恐怕沒人說得清。但是買不起房子的島叔們最近對這樣一組數據還是有些耿耿于懷:截至2015年11月,全國房地產已竣工待售的面積約為6.96億平方米,在建未售面積約為48億平方米,待開工面積為8.5億平方米,全國整體庫存約為63億平方米。如果按照過去三年平均銷售速度來計算,消化這些庫存至少需要5年。
樓市之困
一邊是買不起房子的年輕人,另一邊則是大量空置的房屋。中國樓市這種冰山與火焰的并存,讓人仿佛置身于山城重慶的軌道交通,誰也不知道自己乘坐的究竟是輕軌還是地鐵。
如果一個市場不能讓供需雙方充分對接進而將商品基本出清,那這個市場一定是有什么問題。
從宏觀來看,經濟周期與人口周期對樓市的影響已經開始疊加。作為比較容易發展的產業,房地產及其相關的鋼鐵、水泥、玻璃、工程機械等等行業在前一輪經濟增長中可謂“表現神勇”,成為了過去三十多年拉動經濟的主要動力。
不過,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任何一個產業或經濟體都不可能永遠高速增長。人們居住條件不斷改善,作為傳統經濟動力的房地產卻迎來了周期性衰減。另一項數據顯示,我國15—59歲的居民人口在2012年出現首次下降,這意味著可預見的“剛需”人群將會減少。
照理說,該開發的都開發了,人口老齡化又步步逼近,可為啥很多人還是“為房所困”呢?這就涉及到樓市的結構問題了,因為房地產市場的區域差別非常大,不同地區房產之間的替代性很弱。這就好比司徒格子餓了,如果他一時找不到山東煎餅,還可以就近吃天津煎餅充饑;但是如果他想在北京安家卻又嫌房價貴,那么即使鄂爾多斯的房價便宜,也幫不上他什么忙。
事實上,買不起房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三四線城市則是庫存高企,而大量的年輕人卻依舊涌向一線城市。這種集體理性喪失的背后,其實是個體理性的彰顯。
因為對正處在大有作為年華的年輕人而言,一線城市有著太多的誘惑:豐富的公共資源、多元的就業機會、較大的職業發展空間,最重要的一點——相比三四線城市和農村而言,一線城市的社會競爭機制更加公平,畢竟想在北上廣深“拼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可以說,當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公共服務差異、社會公平差異等等不均衡體在適齡勞動力的流動決策中得到體現時,房地產市場也就繼承了這種不均衡。
降價之難
去庫存、去庫存、去庫存!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今年下半年以來,從總書記到總理,從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到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展現出推動樓市去庫存的堅定決心。
說到這,市場化意識較強的島友可能會問:按照價格越低需求越大的市場規律,既然房價高、庫存大,那么開發商為什么不降價促銷以消化存量房呢?
島叔覺得,讓開發商簡單降價就能解決問題的想法有些簡單。
一方面,就像營業收入不等于凈利潤,開發商有多大的讓利空間也要取決于其房地產開發成本。舉例來說,如果開發商看上一塊地,想開發一個新的樓盤,那么它就需要向政府交納土地出讓金(通常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房價),向原有土地的居民或使用者支付土地征收及拆遷安置補償費。在施工時,還有前期工程費、建安工程費、公共配套設施費等等支出,如果向銀行貸款還要拿出利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