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態不穩、記憶力障礙和尿失禁
2013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2.02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8%,中國正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說到老人總有個代名詞叫“老糊涂”,人們普遍認為這是人老的正常現象,或者簡單地認為這是不可逆的老年癡呆。然而,神經外科醫生表示,很多人不知道有些癡呆是正常顱壓腦積水(簡稱NPH)引發的病癥,通過手術可以治療,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有一種老年癡呆≠阿爾茨海默
張先生今年已經67歲了,是文藝團的老干部,喜歡唱歌跳舞。近三個月他不愛和大家說話了,也沒有從前那么活躍,記憶也越來越差。走起路來步履蹣跚,像裹腳老太太,而且癥狀越來越嚴重,有時候遇到臺階腳步都抬不高,經常跌倒,舞也不能跳了。最近還尿褲子了,下床走路都困難,兒女也不得不請假輪流照顧父親。家里人都擔心張先生是不是得了老年癡呆,送他到醫院進行診斷,結果在神經內科進行CT檢查,才知道原來是顱壓腦積水惹的禍,經醫生指導轉去神經外科接受手術治療。術后沒多久,張先生的癥狀就明顯改善了,走路基本恢復正常,生活不僅可以自理,也能走出家門再次回到自己的朋友圈,原本籠罩在家庭里的陰霾也隨之散去。
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劉金龍教授介紹,張先生的情況并不是個案,因為NPH引發的病癥中就有失智、癡呆、尿失禁等,由于大眾對疾病和病癥的認識不全面,很容易就想當然地把這些病癥歸因為不可逆的老年癡呆。而實際上,NPH是可以通過手術治療的,患者的生活質量會得到明顯改善,而大眾缺乏對這方面知識的了解,目前的就診率很低。
●病人多因步態不穩來就醫查CT
劉金龍教授介紹說,正常顱壓腦積水(NPH),是一種成人的慢性腦積水,多發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NPH病人通常表現為特有的三聯征:步態不穩、記憶力障礙和尿失禁。通常緩慢起病,逐漸進展加重。記憶力衰退、情緒差、淡漠,嚴重者明顯癡呆;行走步態異常、步幅小、行走不穩、腳步抬不高等;小便次數增多,尿急感,嚴重時也可以尿便失禁。因此,當老人出現記憶力減退、運動障礙、大小便失禁等癥狀時切勿簡單認定就是老年癡呆病,其實NPH很容易辨別,通常去醫院做一個腦部CT就能輕松篩查。
NPH病人中大多數都超過60歲,所以人們常常認為這是老糊涂的正常現象,絕大部分患者就診不及時或根本不到醫院診治,在一線城市平均每10個患者中只有2-3個患者就診。日本2011年的相關指南顯示,老年期癡呆總患病人數的1/6屬于腦積水性癡呆,醫學學名為“正常顱壓腦積水性癡呆”,因癥狀與阿爾茲海默病十分類似,而極易被誤診、忽視而耽誤治療,讓很多患者很遺憾地與原本該有的幸福晚年擦肩而過。
●常壓性腦積水可以治療
劉金龍教授強調說,NPH是可治療的,但患者癥狀出現的時間越長治療的效果越差。一般來說,診斷越早,治療成功的機會就越大。對于診斷性檢查陽性的NPH病人,應盡早進行治療,首選的治療方法為分流管植入術。
分流管植入術是神經外科的一種常見術式,但在老年期癡呆病患者身上的應用一直被忽視。老年癡呆人群中的NPH患者,采用微創的腦脊液分流手術治療方案,可以使癡呆癥狀得到明顯改善,使患者恢復意識、停止胡言亂語的現象,大大提高、改善自身與家人的生活質量,是目前一種比較有效的治療手段。這一手術方法具有創傷小、對腹腔干擾少、疼痛輕、恢復快等優點。
他強調,手術時建議選擇可調壓式分流管。調壓式分流管與傳統的固定壓力分流管大小相同,且植入方法也完全相同。如果術后發現壓力選擇不當,通過一個特殊的調壓裝置進行調節,不需要進行二次手術。調壓過程在體外進行,通常在5到10秒鐘左右,病人無痛苦。
然而,多數癡呆患者行動不便,也缺乏健康知識,子女們又忙于自己的事業和家庭,疏于關心自己的父母。這些因素往往導致患病的父母病情一拖再拖,加重了疾病對身心的傷害。劉金龍呼吁,作為子女一定要關愛父母更加關注父母老年生活質量,特別是當發現父母有了癡呆的癥狀,應積極帶父母早日就醫。
受訪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 劉金龍
文/羊城晚報記者 余燕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