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化治療是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核心
“盡管現有一系列的治療方案,但許多患者血糖仍不能達標,并處于長期并發癥的風險之下?!痹谌涨芭e行的“第三屆2014口服降糖藥病東西方論壇”上,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副院長翁建平教授指出,2型糖尿病治療已超越標準化,進入個性化時代,醫護人員應根據患者病情等實際差異進行“量體裁衣”一體化管理,確保血糖穩定達標,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血糖控制目標因人而異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數最多的國家。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已達1.14億,約占全球糖尿病人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3%~95%。
翁建平指出:“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療的根本,設立一個科學、合理的血糖目標對于血糖控制尤為重要。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首先必須明確血糖控制的目標,其次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適當調整?!?013年發布的《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師協會糖尿病診療路徑》(以下簡稱《路徑》)明確提出,血糖控制目標包括由患者自我監測確定的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而且提出更嚴格和更明確的空腹血糖控制目標:空腹或餐前血糖<6.1mmol/L,且無低血糖發生。
不過,《路徑》也重點強調,空腹血糖目標并非一成不變,而應基于年齡、合并癥、糖尿病病程、低血糖風險、患者積極性、依從性、預期壽命等因素而進行個體化調整。“對于有嚴重低血糖病史、嚴重微血管或大血管并發癥、嚴重并發癥和病程長的患者,降糖目標值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放松;而對于降糖措施無明顯低血糖或其他不良事件、病程短、無顯著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追求更嚴格的降糖目標?!蔽探ㄆ奖硎?。
個體化治療主要體現在用藥上
然而,醫生每天要面對成千上萬的糖尿病患者,每個人的病種、疾病特點、家庭環境、治療時的狀況和期望值都不盡相同。專家指出,醫生在為患者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在標準化診斷的基礎之上,再配合個體化的“對癥下藥”。
翁建平表示,個體化治療是指用藥的個體化。個體化應建立在醫生對疾病的理解上,因此個體化最準確的描述是醫生對病人醫療決策的個體化,一是醫生遵循目前的指南,二是結合當前整個糖尿病領域的研究進展,再根據患者實際病情,包括臨床特點、文化背景甚至宗教信仰、經濟情況等,做出最符合疾病長期管理的方案。個體化治療是長線過程,并不意味著這種藥好,醫生就一定要給患者使用。比如,在患者管理過程中,醫生發現患者血脂偏高,是否一定要加降脂藥呢?此時必須要結合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進行評估,然后再考慮患者的經濟情況,最終做出是否需加用降脂藥的個體化方案。其中蘊含很多衛生經濟學的概念,如健康風險管理。假如加用降脂藥的患者來自農村,降脂藥每天需消費八元,一年則可能將近3000元,那么患者是否可以從中真正獲益呢?“當不確定性因素超過患者承受能力時,我個人認為從個體化層面來講,此時就不應加降脂藥,這就是個體化長期風險管理,即健康管理?!蔽探ㄆ秸f。
事實上,隨著對糖尿病病理的不斷深入了解,以及糖尿病治療領域循證醫學新證據和新降糖藥的不斷涌現,可供醫生和患者選擇的降糖藥物種類繁多,因此,如何選擇最適合的一款藥物,成為許多患者感到困惑的難題之一。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潘長玉教授表示,與新興的降糖藥物相比,磺脲類降糖藥物仍然具有顯著的藥物經濟學優勢,始終是國內外指南推薦的核心治療藥物之一。隨著制藥技術的進步,磺脲類這一經典藥物也在發展,格列美脲作為第三代的磺脲類藥物,具有雙重的作用機制,能夠生理性促進胰島素分泌,具有更強的胰外作用,可同時有效針對2型糖尿病的兩個主要病理生理異常——胰島素分泌缺陷和胰島素抵抗,符合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需求。
但潘長玉同時指出,降低血糖并不是糖尿病治療的唯一目的,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時,預防和減少低血糖風險或誘發的心血管事件等并發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命才是最終目標。(記者馮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