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所見,因為飲食習慣不良,例如偏食、節食或食無定時、精神過度緊張、勞苦過甚而引致的腸胃病多的不可勝數,專家指出:因行為、情感或精神因素起主要作用的疾病,用“科學手段”難有明顯的療效。
情緒性胃病大量實驗和統計資料表明,情志不暢是導致胃病發生的重要原因。有人做過一個實驗,把猴子吊起來,并不時給以電刺激,造成猴子一直處于焦慮不安的情緒中,不久,這只猴子便得了胃潰瘍。在平時,我們經常發現這樣一種情況,由于情志不暢,如憂思、惱怒,往往會影響人的食欲,而出現不思飲食,這在中醫學中稱為“思慮傷脾”和“肝脾不調”。
情緒性腹痛腹痛在臨床上極為常見,多為感受外邪、飲食不潔、情志失調或陽虛等導致氣機淤滯,脈絡痹阻及經脈失養所致。但腹痛牽涉疾病較廣,其病情變化與情緒變化密切相關。
不但要遵照醫生治療方案,更要注意調節:
重視飲食的調理及精神調攝。飲食定時,不過饑過飽,少用調味品,少吃難以消化的食物,戒刺激及肥膩食品,保持身心的舒暢,工作勿過勞。
(家庭醫生在線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