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而言,整煮蛋的保護程度最為嚴密,和氧氣的接觸最少;等到雞蛋被打開之后,脂肪和膽固醇的氧化程度就會明顯上升。研究發現,如果把雞蛋做成蛋黃粉,氧化的嚴重程度就明顯上升;或者把雞蛋做成沙拉醬這種乳化產物,和氧氣接觸也比較多,氧化也就更加嚴重。測定的確發現,隨著儲藏時間的延長,蛋黃醬中的膽固醇氧化情況也越來越嚴重。
烹調中也一樣,與煮蛋相比,炒蛋的脂肪氧化和膽固醇氧化程度都更高。如果把攤成的蛋皮再次用油煎,顯然氧化程度會更高一等。焗咸蛋黃的方法沒有進行過測定,但毫無疑問,它一定是所有烹調方法中最壞的一種——蛋黃已經在制作咸蛋過程中受到氧化,然后在熱油高溫下直接翻炒,充分接觸空氣,簡直就是制造氧化膽固醇和氧化脂肪的最佳條件!
那么可能朋友們會問,這氧化膽固醇和氧化脂肪有什么害處呢?目前研究已經發現,膽固醇氧化產物會引起人體血管內皮的損傷,誘發動脈硬化,還能造成DNA的損傷,從而增加致突變和致癌的危險。食物中的膽固醇氧化產物會和正常膽固醇一樣被人體吸收,結合入脂蛋白當中,送到肝臟,然后送到全身各處。至于脂肪氧化產物促進自由基產生的害處,人們早已了解。想想這些已經被“毒化”的膽固醇和脂肪充斥于體內,心理上怎能覺得舒服呢?
糖化蛋白產物
另一個近期為科學界所關注的事情,就是食物烹調中形成的“糖化蛋白”產物。這個糖化蛋白,糖尿病的朋友可能比較熟悉。如果血糖水平長期居高不下的話,身體中的蛋白質糖化產物就會增加,測定糖化蛋白指標,就會發現指標明顯升高。糖化蛋白與人體衰老和多臟器的損害關系密切。但是,食物中也有很多糖化蛋白產物,人們就不一定清楚了。
在新鮮雞蛋中,糖化蛋白的含量本來非常非常低。但是,測定表明,雞蛋經過煎炒之后,糖化蛋白含量會上升到原來的30倍。如果用整煮蛋的方式烹調呢?糖化蛋白含量幾乎沒有增加,和烹調前的生蛋一樣。研究發現,凡是加了大量油脂烹調的含蛋白質食物,或者是食材當中蛋白質豐富,又帶有大量油脂,然后再經過高溫烹調,就容易產生大量的糖化蛋白產物。
有人可能會問:煎蛋里的糖化蛋白是怎么形成的?糖在哪兒呢?煎雞蛋不放糖,雞蛋本身也不含糖啊!是的,這是因為,在高溫下會發生脂肪氧化,而脂肪氧化產物和糖類一樣,都含有羰基,能替代糖類和蛋白質發生反應,生成糖化蛋白。
從脂肪含量和脂肪酸比例來說,自然更是不用或少用烹調油的方法最好。炒雞蛋會引入大量的omega-6油脂,而整煮蛋、水煮荷包蛋、蒸蛋羹則幾乎不會增加脂肪含量。
總之,雞蛋中的脂肪、膽固醇和蛋白質,沒有受到氧化之前,原本對人體并沒有明顯害處。但是,經過不當烹調之后,脂肪、膽固醇氧化,并生成糖化蛋白產物,對人體健康就可能產生潛在影響。特別是在身體的代謝能力下降之后,無法及時處理這些不利成分,很可能會成為致病隱患。那些發現吃雞蛋過多不利健康的營養流行病學調查,并沒有考慮到雞蛋的烹調方法。希望將來的研究能夠彌補這個不足,看看不利健康的到底是煮雞蛋還是炒雞蛋、煎雞蛋……
說到這里,聽累了科學新詞匯的朋友們可以喘口氣,聽我總結一下雞蛋的烹調方法與健康的關系。(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