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穴方法
中秋一過,雖然白天依然艷陽高照,氣溫很高,但早晚漸漸轉涼,稍不留意容易感冒,流鼻涕、鼻塞、喉嚨痛,有的人還會有耳鳴、耳塞……如果你的身邊沒有感冒藥,或你的身體不允許吃感冒藥,那不妨揉揉或灸灸外關穴,感冒的不適會明顯緩解。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中心副主任林國華教授介紹,外關穴為手少陽三焦經的絡穴,又是通陽維脈的八脈交會穴。中醫認為,奇經八脈之一的陽維脈是通過會通督脈而聯系諸陽經的,主一身之表,又與主一身之里的陰維脈相互作用,從而達到陰陽“自相維”,使各經之間互相聯絡,從而調節氣血的盛衰。
《黃帝內經》曰:“犯賊風虛者,陽受之。”即外感風邪最容易傷及人體的陽經和肌表,使陽維脈對氣血調節失控,所主體表的皮毛腠理開泄,出現惡風寒、汗出、頭痛等癥;皮毛腠理郁閉而發熱。因此,刺激外關穴能通過調理陽維脈的氣機,起疏風解表的作用,治療各種感冒病癥。
除此之外,外關穴能夠通過疏通少陽經經氣,起通經活絡止痛的作用,在臨床還常用于治療偏頭痛、顳頜關節功能紊亂、腕管綜合征、肋間神經痛、落枕、急性腰扭傷等疾患。
操作方法
1、按摩法:用左手拇指尖端按壓右手外關穴,向下按壓,按而揉之,并屈伸活動右腕關節,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的深層,產生酸、麻、脹、痛、熱和走竄等感覺,持續數秒后,漸漸放松,如此反復操作數次,左右交替。每次每穴按壓5~10分鐘,每日1次。
2、艾灸:治療時選用舒適的體位,一般為坐位。將艾灸點燃后放于外關穴上方,距離皮膚約2~3厘米施灸,使溫熱感向深處、遠處擴散,以無灼痛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度。每日或隔日灸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