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正處轉型期、變革期,社會快速變化、競爭壓力加大,一些人難免會受到諸多心理和精神上的沖擊。如果不能加以有效疏導,心理問題就很容易以非理性的方式表達出來,甚至有些人會選擇通過傷害自己、他人或是侵害弱勢群體的方式,給公共秩序埋下隱患。
一邊是心理問題的增多,一邊卻是對于心理健康問題的忽視。目前,人們有了心理問題主要靠家人、朋友幫助排解,發展成明顯精神疾病后才會被送往醫院。而包括醫院在內的社會心理問題研究,重點關注的是有自殺傾向、受過災害的患病人群,或是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較少關注表面健康而實際上存在心理不適應的人群。
一般來說,有人的地方就應該有心理咨詢、心理援助。要做到這一點顯然不容易,這不僅需要由政府主導組織專業人員到社區、農村、家庭進行個性心理干預,社會也要加強對公眾心理健康的日常維護,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單位、社區等社會組織在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