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共情(理解,揣摩,牽掛)
我們不但要關注對方的一舉一動,還要關注和了解他的內心感受,他是不是不開心了?為什么不開心?他的煩惱是什么?他需要什么樣的幫助?這就是“共情”。
沒有關注就沒有共情。對人不理不睬,不去觀察他的言談舉止,怎么能夠知道他的內心感受?所以說,關注是共情的前提。但是,有了關注不一定就能共情。有的人觀察能力很好,卻讀不出對方的內心感受,因為他沒有進入到對方的內心世界。人本主義把共情定義為“設身處地的理解”,精神分析則把它定義為“替代性內省”,意思都是進入對方的內心世界,體驗他的體驗,感受他的感受,或者代替他去體驗和感受,以便摸清他的內心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講,共情就是揣摩,但其目的是了解他,以便更好地幫助他,而不是為了討好他,使他更加愛我。換句話說,同是揣摩,共情是為他好,討好是為自己好。
牽掛也是一種揣摩和共情,很想知道他怎么樣了?過得開心嗎?需要幫助嗎?
8、支持(幫助,優質服務,熱情)
有了共情,我們就能知道對方需要什么,應該怎樣幫助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他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我們的幫助才是有的放矢,對他確有好處,能夠讓他開心。許多人幫助別人不是從對方的需要出發,而是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強加給對方,原因在于缺少共情。沒有共情的幫助是無的放矢,強人所難,令人痛苦不堪、有苦難言。這種人對人很熱情,喜歡幫忙,可是人家不領情,對他避而遠之。不過,與冷漠相比,熱情更接近愛。不管效果如何,愛心可嘉。每個人都樂意為心愛的人做些事,如果這樣做是為了讓對方更愛自己,那就是交易;如果這樣做僅僅是為了讓對方開心,不求任何回報,那就是真正的愛。換句話說,愛是無償服務、義務勞動,因為付出而滿足,不需要額外的報酬。幫助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精神幫助就是情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