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兒童心理學家說過:“寶寶總是有道理!”是的,無論是那些讓你欣喜的成長,還是令人煩惱的搗亂和壞脾氣,孩子永遠有自己的“正當理由”。往往當你找到或者明白這些“理由”的時候,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下面這幾個故事會讓你更深地體會到這一點。
愛吃手的小爽
嬰兒時,寶寶都有一段時間喜歡吃手,可小爽都3歲了,還動不動就把小手指伸進嘴巴里,津津有味地嘬呀、舔呀、咬呀,甚至剛摸過臟東西,小手黑乎乎的,她也照樣朝嘴里送。為此,父母苦口婆心地哄勸,甚至打罵,小爽只是在父母動怒時嚇得拿開手,一旦離開他們的視線,依舊啃得有滋有味。真讓人沒辦法!
寶寶的道理:“我覺得沒意思。” 嬰兒吃手指是由“口欲期”等生理因素造成的,屬于正?,F(xiàn)象。小爽的毛病,則主要是出于好奇和無聊。
父母要做什么
父母應該態(tài)度溫和地不斷提示和阻止,一旦寶寶有改進,要馬上表揚,這種行為是可以改掉的。反之,如果父母急躁粗暴,強行禁止,容易激起寶寶的逆反心理,還會造成她的內心焦慮,導致繼續(xù)用吃手來對抗父母或釋放心理壓力,形成惡性循環(huán)。
這招很靈驗
●寓教于樂。每天準備20面小紅旗,啃一次指甲撤掉一面,一天下來不低于10面就給予獎勵。之后再將標準慢慢提高,直至寶寶不再吃手。
●多做游戲。定期帶寶寶郊游、爬山,多玩親子游戲,讓寶寶沒有太多的“無聊時間”,逐漸改掉咬手指的壞習慣。
挑食的樂樂
樂樂的父母都是北方人,家里習慣吃烙餅、饅頭等“干貨”,副食也是葷多素少。樂樂的口味緊隨父母,見了雞鴨魚肉、包子饅頭,吃得香香的,可一見到米粥菜湯之類“稀的”,就皺眉頭。每次幼兒園開飯,樂樂都挑來撿去地把不愛吃的飯菜扔到小飯桌下面。在幼兒園里沒吃飽,回家來再狼吞虎咽地“找補”,這樣一來,吃飯亂了點,樂樂的腸胃也出了毛病。瞧著寶寶黃黃的小臉,樂樂的父母真是又心疼又無奈。
寶寶的道理:“媽媽也不愛吃啊。”寶寶吃飯?zhí)羰车膲牧晳T,一般來說,從父母那里都能找到原因。
父母要做什么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不挑食,給寶寶樹立良好的榜樣。其次,從寶寶添加輔食開始,就要為寶寶合理安排膳食,做到葷素搭配,營養(yǎng)均衡。
對待已有挑食傾向的寶寶,父母切不可強迫寶寶吃不愛吃的東西,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除了耐心講道理,讓寶寶認識挑食的危害,還應理解、關注他的心理反應。
這招很靈驗
●經常變換飯菜的花樣與口味。寶寶容易被色彩鮮艷、形狀可愛、味道鮮美的食物吸引,媽媽可以充分利用這個特點,引起寶寶的食欲。
●讓寶寶參與烹飪準備工作。比如剝豆、洗菜,在勞動中體驗到的愉快感覺,會激起他品嘗勞動成果的強烈愿望。
亂扔東西的慧慧
2歲半的慧慧總愛往地上扔東西,什么玩具、包裝盒、鐵罐子,看它們落到地上,聽著東西落地的種種聲響,慧慧總是樂不可支,扔完后馬上嚷嚷著要大人撿回來,然后再抓起來扔出去,房間里乒乓亂響,滿地雜物。每當慧慧玩兒這個游戲時,寵愛孫女的奶奶往往一臉的無奈,卻又一次次地幫她撿東西。時間一長,慧慧養(yǎng)成了亂扔東西的毛病。
寶寶的道理:“我覺得太有趣了。” 亂扔東西本來是寶寶的一種游戲,他并不認為這是不好的,由此造成的大人的忙碌,在寶寶眼里只覺得有趣,他們意識不到這種行為給他人增添了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