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萬圣節”帶有魔幻色彩,能讓人展開無窮的想象的話,感恩節則是實實在在的現實主義。節日期間,小學的老師們會組織各種活動,教育孩子們要學會感恩,比如出作文題感謝什么,不僅要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也要為自己擁有的一切感恩,甚至要為自己的成長和所取得的成績感恩。美國教育中的人格建設、道德培養不是標語口號式的,而是貫徹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今年感恩節期間,聽了這樣一則故事:一位學生家長在小學電腦室當義工時,有兩個學生因為爭坐一把椅子發生糾紛,其中一學生被推倒在地,便哭了起來。老師見狀立即停止全班學生的活動,帶他們返回班級教室。家長義工心里感到好奇,為什么只是兩個學生的摩擦,就會停止全班的電腦課呢?于是她也跟著進了教室。只見老師對全班學生說:“你們是一年級學生,現在沒有電腦知識不要緊,讀二年級的時候還可以學到。但是你們現在便應懂得:我們不能為了與朋友爭奪東西而傷害他們,我們要為能歡聚一起而感恩,要愛朋友而不是要傷害他們!”然后老師就引導推人的那個孩子說:“我們怎樣才能讓他高興起來呢?是不是可以向他道個歉呢?”老師領那學生向哭泣的孩子道歉,鼓勵兩人握手言和,并互相回顧了對方平日的好處。
這位家長看了老師的做法后非常感動。確實,我們華人父母們應該警醒,知識對孩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品德操守,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可惜我們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偏重了孩子頭腦的靈活性訓練而忽視了品德和價值觀的建立,寬容、忍讓、感恩與關懷弱小,人際關系的處理同樣應該成為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
我有幸在2010年感恩節時參加了二外孫丁丁班(五年級第一學期)組織的活動。事先老師就發動學生邀請家長和親人們來參加聚會,邀請的名額不限,越多越好。當學生核準他所能邀請來的成員后,要自己制作邀請書,還要為每位到場聚會的親人制作名簽,上面有親人的姓名和溫馨的感恩話語。喜歡畫圖的可以作畫,愛寫詩的可以配詩,充分發揮個人的特長和創造性。丁丁邀請的親人最多,有爸爸、媽媽、哥哥(因上學而未到場)、弟弟、姥姥、姥爺,他精心制作的名簽上以詩畫配的形式讓每位親人都領受到了驚喜。丁丁寫給姥姥的詩(譯成中文)是:
姥姥,噢,姥姥,你是這樣和藹,
姥姥,噢,姥姥,你帶來了歡樂,
雖然不說英語,你是真的慈愛,
姥姥,噢,姥姥,我不想讓你離開。
家長們在孩子的引領下入座后,班主任作簡短的說明,聚會的主要內容是讓孩子們展示自己的才藝,獻給辛勞一年的家長和愛護他們的親人。集體歌舞后,小學生們有的拉琴、有的吹號、有的變魔術、有的朗誦詩歌,丁丁彈了電子琴,還表演了在跆拳道訓練中學會的雙節棍套路。孩子們的表演雖不能與專業演員相比,但那種真誠的激情卻是值得稱道的。家長們也特別重視與孩子們的呼應,掌聲和贊美聲此起彼伏。
被邀請來的家長們邊觀賞邊享用美食,特別開心。班主任自費準備了飲料和飯后甜點,家長們一家一菜。據說這位班主任是教育學博士,原來在中學任教。由于特別熱愛教育事業,退休后又應聘來小學擔任了五年級一個班的主任教師。為了組織好這次聚會,他還帶來了成年的兒女做招待,擺放食物、餐具,做好就餐前的種種準備。這種盡職敬業的精神也特別令人感動。
我們家去的人多,丁丁的媽媽想多包些餃子帶去,讓大家嘗嘗中國春節的傳統美食,可是丁丁反對。他說老師講過,要照顧到不同族裔的風俗禁忌,不要做帶肉餡的食物,以免引起誤會和疑慮。感恩、尊重不是走走過場了事,老師對細節的關注提醒了家長,教育了孩子。不論辦什么事都應有全局觀念,盡量給大家都帶來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