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在山東省郯城縣郯城鎮米頂村,奶奶胡立芳騎著三輪車帶著孫子米夢迪(右)外出。米夢迪的父母常年在青島打工,教育和照顧孫子的擔子落在奶奶肩上。72歲的胡立芳只上過“識字班”,在教育孫子的過程中有時會感到吃力。在郯城縣農村有許多農民家庭夫婦雙方進城務工,孩子多數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這些隔代監護人來撫養,也有的是由親戚來監護。隔代教育的施教者承擔起了教育孫輩的責任,但由于他們的文化水平、教育觀念、感情和精力等方面的限制,難免造成一些問題和缺憾,需要引起社會的關注和思考。新華社發(張春雷 攝)
昨天(25日,下同),全國婦聯、全國心系好兒童系列活動組委會首次發布《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活動調查分析報告》,報告顯示,數百萬留守兒童與家長缺乏深層次的交流,由于長期遠離父母,45.1%的留守兒童“感到心里孤單”,三成以上的孩子出現心理衛生問題。
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萬。本次活動對54萬戶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外出務工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家長合計占了六成以上,電話成為家長與留守兒童最主要的溝通方式。調查數據顯示,32.9%的家長每天會和孩子聯系一次,39.8%的家長每周會和孩子聯系一次,21.1%的家長一個月才會和孩子聯系一次,4.9%的家長每年才聯系一次,1.3%的家長甚至與孩子沒有聯系。
調查中,有45.1%的留守兒童認為父母不在身邊對自己產生的最大影響是“感到心里孤單”。對學習的影響次之,調查中有26.9%的孩子認為父母不在身邊導致自己“學習沒人指導監督”;對生活上的影響排在第三位,15.4%的孩子表示父母不在身邊,自己的“生活沒人照顧”。 因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和呵護,留守兒童們存在嚴重的“親情饑渴”現象,在調查中,相當多的孩子最想對父母說“爸爸媽媽,我好想你們”。
相關研究表明,32.2%的留守兒童有心理衛生問題,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中學生心理衛生問題檢出率36.6%,父母單方外出打工的檢出率為28.2%,這些心理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內向、孤僻、缺乏自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