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在北京孔廟大成殿廣場,120余名小學生用古禮祭拜先師孔子,紀念教師節的到來。“第三屆北京孔廟國子監國學文化節”也就此拉開帷幕,而該文化節的閉幕式則將在孔子誕辰之日9月28日舉行。中新社發張浩 攝
中新網9月10日電今日是中國第28個教師節,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實施也已屆兩年。在這個教師來臨之際,國務院出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系列意見,使得教師待遇保障、教師隊伍建設、規范師德等話題再引關注。
待遇保障 保證教師工資不低于公務員工資
教師待遇一直以來是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話題。“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引用荀子的名言,來強調尊師重教。
提高教師待遇,讓教師安心從教,并吸引優秀人才長期從教,終身從教,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一環。對于教師工資,中國近年來提出要保證教師工資不低于公務員工資,并多次出臺文件,強調這一政策。
2008年年底,國務院通過了《關于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的指導意見》,決定從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國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同時對義務教育學校離退休人員發放生活補貼。
2010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依法保證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并逐步提高。同時,落實教師績效工資。《綱要》強調,要不斷改善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吸引優秀人才長期從教、終身從教。
2012年教師節來臨前夕,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再次強調依法保證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
除了工資保障之外,這份文件還提出一系列保障教師合法權益和待遇的措施,包括完善教師人事爭議處理途徑;推進教師養老保障制度改革,按規定為教師繳納社會保險費及住房公積金;支持加快建設農村艱苦邊遠地區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立健全民辦學校教師管理相關制度,依法保障和落實民辦學校教師在各方面與公辦學校教師享有同等權利等。
新華社的報道說,中國一系列落實保障教師待遇的改革創新之舉,正在穩步推進: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試點擴大到31個省區市近百個地級市;績效工資覆蓋在職人員1051萬人,382萬退休人員增加生活補貼;中央財政投入56億元實施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設……
提高素質 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里有這樣的表述。中國設定的目標是:到2020年,形成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近年來,中國不斷采取措施出臺政策,致力于建設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
——教育部六所直屬師范大學實施師范生免費教育。5年累計招收5.5萬名免費師范生,已畢業的兩屆2萬多名畢業生全部到中小學任教。湖南、江西、新疆等18個省區也開展了師范生免費教育試點。
——實施“特崗計劃”,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2006年以來招聘近30萬名特崗教師到中西部“兩基”攻堅縣和國家扶貧重點縣3萬多所農村學校任教,服務期滿留任比例連續三年達到87%以上。
——啟動實施“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近兩年中央財政投入26億元、培訓了350萬名中西部農村中小學、幼兒園教師。
——積極推進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試點覆蓋近百個地級市,將中小學教師的最高職稱提高到正高級。
——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加大高校青年教師培養力度。實施“千人計劃”和“長江學者”、創新團隊、新世紀優秀人才等計劃。到2011年,高校共引進“千人計劃”創新人才1171人,占全國總數的64.4%。
——職業教育教師學歷水平、職稱結構有了大幅改善,近40%的專業教師成為“雙師型”教師。2011年啟動“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計劃“十二五”投入26億元,支持45萬名骨干教師參加培訓、2萬名青年教師到企業實踐。
在日前舉行的全國教師工作暨“兩基”工作總結表彰大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坦言,中國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還亟待進一步提高,區域、城鄉、校際之間教師資源配置還不平衡,中西部農村教師隊伍相對薄弱,教師結構不盡合理,管理體制機制有待完善。
針對上述情況,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對于大力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和建立健全教師管理制度有多項部署。提出要完善教師專業發展標準體系和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培養造就高端教育人才。同時,還要加強教師資源配置管理,嚴格教師資格和準入制度,健全教師考核評價制度等。
規范師德 嚴重失德者可撤銷教師資格
近年來,師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提出,要構建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對有嚴重失德行為、影響惡劣者按有關規定予以嚴肅處理直至撤銷教師資格。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談到師德建設時也指出,教師要時刻加強師德修養,做到“既美其道,又慎其行”,以自己的學識、品行和人格,影響和塑造學生,做好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
今年5月,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學教師張麗莉舍己救學生的事跡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她也獲得了“全國優秀教師”等多項榮譽稱號,成為師德楷模。而與之對照的是,當下有償家教、教師收禮、學術不端等一些有損師德的現象仍屢見不鮮。加強師德建設,成為中國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題中之義。
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綱要里,曾專節論述師德建設。提出要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近年來,教育部門也不斷出臺措施,致力加強和改進師德。
去年教師節前夕,教育部召開發布會透露,2011年9月和10月將選擇兩個省份實施教師資格考試和定期注冊制度。其中,進一步加強、改進師德建設,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認定和定期注冊、績效考核、職務聘任、評優獎勵的首要內容。
此后2011年12月,教育部就幼兒園、小學及中學教師專業標準征求意見。有關負責人介紹,教師專業標準突出師德要求,要求教師要履行職業道德規范,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此外,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還發布了《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規范明確,教師要為人師表。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遠。樹立優良學風教風,以高尚師德、人格魅力和學識風范教育感染學生。
教育部今年4月發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也要求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意見明確規定,制定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健全師德考評制度,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績效考核、聘用和獎懲的首要內容,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對學術不端行為者,一經查實,一律予以解聘,依法撤銷教師資格。
除了上述舉措,各地也不斷出臺各種規定,力爭使中央關于師德相關政策落到實處。其中,福建、重慶、陜西等地實施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考核辦法,讓師德表現實實在在地與教師的職務評聘、評獎、評優、任用緊密掛鉤。此外,各地還不斷創新手段方法,以師德提升為重點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力圖通過種種“硬性手段”進一步規范師德。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