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課認真聽講啊,記得聽老師的話!”站在校門外,黃勇(化名)不忘給第一天上學的兒子小可樂(化名)叮囑幾句。
小可樂就讀的是一所北京市屬重點小學,屬于“幼升小”家長群體中流傳的那種“牛小”。為了能給孩子找一所好一點的小學,黃勇夫婦從小可樂上幼兒園起,就開始籌劃。幾年來,他們幾乎試過了所有的辦法,托關系、籌贊助費,忙得焦頭爛額。所有的工作都做遍了后,今年7月,他終于等來了學校的通知交10萬元贊助費,孩子就可以錄取了。但接下來的事情,遠沒有他想象的那么順利,因為,孩子錄取的這所“牛小”只收支票形式的贊助費。
上幼兒園費盡周折
黃勇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妻子是自己的高中同學,兩人從小學念到大學,再到工作,除了出去旅游,幾乎都沒怎么離開過北京。黃勇和妻子都是普通白領,他自己是公司的中層,而妻子在另一個公司做人事工作,生活富足美滿。6年前,兒子小可樂的降生,更是讓整個家庭沉浸在無盡的喜悅當中。之所以給孩子起名“小可樂”,是黃勇希望他能夠從小在無憂無慮中健康成長。“我們這一代從小到大都是在應試教育環境下成長,學習壓力還是挺大的,現在不是重視素質教育了嘛,我覺得真別給小孩那么多壓力。”
可事與愿違。小可樂上幼兒園,就已經讓家里費盡周折。為了能讓孩子在離家近一點的公辦幼兒園上學,黃勇托了很多關系,最后是動用了岳父大人老戰友的關系,才勉強擠了進去。
“那也是花了小一萬塊錢贊助費的!”黃勇說,自從有了擠進幼兒園的經歷,他便對孩子的教育前景不再抱有“幻想”。小可樂進入幼兒園后,黃勇就發現,自己不得不開始關注教育話題。
“我身邊的朋友、同學、同事,只要是年紀差不多的,都有了孩子,孩子的上學問題成為回避不開的話題。”黃勇很快就意識到,“幼升小”的重擔已經壓在他這個年輕的父親身上。小可樂的戶口隨他,登記在東城區,他家附近的片區內有幾所普通小學。利用周末的空閑時間,黃勇和妻子一起,去了片區內的那幾所小學“考察”,結果都不盡滿意。硬件設施,這幾個學校連個完整的操場都沒有;軟件方面,師資力量似乎也不大有競爭力。
10萬元才能選“牛小”
擇校?夫妻倆開始思索這個原本不愿涉足的麻煩事。“我倆也討論了很久,到底要不要擇校。像我倆小時候,都是普通學校出來的,后來都能上不錯的大學,現在的工作也滿意。但是,現在我們設身處地了,卻發現,情況跟30年前,我們上小學的時候,完全不一樣了?,F在教育資源不夠用,而且分配也不均勻。重點小學和普通小學的差距非常明顯。硬件還能忍,關鍵是軟件差距太大,整個學校的教師質量、學習氛圍、學生素質都不在一個檔次上。我們也知道擇校不容易,想進好學校的人,已經擠破頭了,但是沒辦法,孩子只有一個。”
兩口最先想到的辦法是買學區房,打算把家搬到重點小學附近。不過,學區房高昂的價格最終讓倆人望而卻步:“學區房各方面的條件和我們現在的房子都差不多,卻要貴20%,一套下來差價就是小一百萬。而且學校的招生政策每年都在變,學區房的年限、區劃范圍都是問題,想想只能作罷。”
最終,倆人還是決定托關系,交贊助費。幾乎發動了所有的親友關系,黃勇通過中間人找到某城區一所重點小學的校長。贊助費10萬,這還不算走關系的各種花費,據說,這已經是公道價了。
為什么只收對公支票
關系打通了,孩子也在那所重點小學報了名。但錄取通知沒到,黃勇的心還是懸著。等待通知的那段時間,只要手機一響,黃勇就覺得是學校打來的,“都快神經衰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