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考勤推出新招——使用指紋考勤機點“到”。據悉,此舉施行至今學生出勤率100%,但這一做法也引起了各方爭論。(10月15日《新快報》)
指紋考勤機入大學校園,學生上課用指紋點“到”,看似一種“新招”,實則不然。從小處講,折射出了大學對學生的教育管理,過度依賴于高科技設備,缺少人文情懷;從大處講,這是大學教育方式單一、管理手段缺乏之后的一種懶政行為。因此,指紋考勤機點“到”,不可取。
不可否認,在大學生中,確實存在“代課”或“逃課”現象,但這種現象畢竟僅占極少數,影響不了整個大學的學習風氣。大學因此購置指紋考勤機,實在是資源的一種浪費。再者,從以誠待人的層面考量,用指紋考勤機點“到”,表明了大學先入為主地認為所有學生均有“逃課”的可能,這種對自己學生極不信任的態度,勢必會損害學生的自尊。用指紋考勤機點“到”,治標不治本。
從表面上看,用指紋考勤機點“到”之后,學生出勤率達到了100%,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殊不知,這種效果是指紋考勤機“逼”出來的。問題是,在考勤機“逼學”之下,雖然到課率達到了100%,但聽課率也達到了100%嗎?一些學生對此提出了質疑。這反而表明了,有的學生即便是到課了,但難免會“人在課堂心在窗外”。可見,到課率達到了100%,也僅是一個光鮮的數據罷了,無助于大學學風的好轉。
因此,大學用考勤機“逼學”,折射出了高等教育的“懶政”。有學生存在“逃課”現象,學校和老師也難辭其咎。涉事學校只知道用考勤機“逼學”,而不去檢討和反思在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上的失職,顯然是缺少責任擔當的表現。可見,懶政的教育思維,已深入某些施教者的骨髓。然而,當教育權漸漸異化為管制權,觸及到學生的人格邊界時,關于教育權力與學生私權的博弈,顯然讓學生“傷不起”,更值得教育部門和大學反思: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還是以人性化的疏導為好。(張連洲)
網友熱議
@小樹:如果老師講得好,學生還會逃課嗎?學校那么多上課爆棚教授,可見學生學習熱情還是挺高的。該反省的是教師的教學質量。
@陽光遇見大雨:高科技運用到課堂,值得點贊!現在大學生很多都不自覺,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早就該使出殺手锏,高等教育的質量才有保障!
@橙色:其實,有了考勤機,也要添加一個東西,就是給授課老師的隨堂打分機,讓老師也有壓力,好好重視下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