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絕不是天分高的人。我很早就認識到我的能力很有限,所以就集中我所有的能力做一件事,就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事。”近日,在中國科學院大學舉行的學術報告會上,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丁肇中說。
1974年11月,丁肇中所領導的實驗組發現新的基本粒子并將其命名為J粒子。J粒子的發現表明了第四種物質基本組元——粲夸克的存在,開拓了基本粒子研究的新領域。這個發現在科學史上被稱為“十一月革命”,丁肇中也因此榮獲了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報告結束后,有學生問:“天分在您的成就中起多大的作用?”丁肇中做出了如上回答。他還說,在麻省理工學院有1000多名教授,他是唯一不教書的,“我一生中最重要的選擇就是只做一件事。”
“那么,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才能加入到您的阿爾法磁譜儀研究團隊?”
丁肇中說,一個條件是腦子清楚一點,另一個條件是你一定要認為這是你最重要的工作,其他工作都是次要的。接著,丁肇中再次提到“只做一件事”。他說:“我一直說我就只能干一件事,我從來沒有同時從事過兩件事,這是非常關鍵的。”
現場有中科院青年教師問:“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不同怎么辦?”
“那就對了!”這個答案讓在場不少人聽起來有些意外,丁肇中解釋道,如果實驗與理論相同,那將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科學,只有推翻了舊理論,才能不斷向前走。
曾經,在丁肇中實驗的某一領域,專家們給出了200余種理論。有人問他哪個是對的,該怎么辦?他回答:“不怎么辦,繼續做實驗。”他說,“經驗,至少對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專家,更沒有意義。”
丁肇中說,科學是多數服從少數,只有少數人把多數人的觀念推翻以后,科學才能向前發展。因此,專家評審并不是絕對有用的。因為專家評審依靠現有的知識,而科學的進展是推翻現有的知識。
當天,丁肇中回顧了他從1974年以來的研究歷程說,“最重要的體會是,自然科學的研究是具有競爭性的,只有第一。”
現場有學生問道:“您說過您父母曾對您的興趣進行培養,請問二老是怎么培養的?”“無論我選擇什么他們都鼓勵我。”丁肇中說,特別是學心理學的母親從來沒有責備過他,更沒有逼迫他學習,讓他拿所謂的100分。這也讓他在自己子女的教育中選擇“不干擾”。記者 邱晨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