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今年高考成績取得歷史性突破,超五成考生可上本科,近100%學生可上大學!何以有如此好成績?昨日,廣州市教育局接受采訪時透露了一個秘訣:這個成績在一定程度上與廣州創新備考方法分不開,其中,有7000名尖子生獲得撥款補課,這種方法初顯成效。不過,有家長卻認為此舉不公平。(《新快報》6月28日報道)
盡管有關負責人在回應公眾的質疑時稱,這種做法并不妨礙教育公平,但誰都明白,一個地區的教育資源基本上是固定的,但一部分優質教育資源與教育經費被重點用于當地精挑細選出的7000名精英時,則意味著那些非精英的學生們相對而言享受到的教育資源就會減少。
那么,于教育部門這一堪稱大手筆的投入與補課模式中,我們看到了什么呢?當然“贏者通吃”的規則在無形中起著作用,強者更強,則弱者必更弱;也看到了為尖子補課背后,升學率(特別是名牌大學升學率)在作祟。
這一點,猶如官員政績考核時必須看GDP有無增長一樣,考核教育領域中的管理者時,一個最為重要的政績則必然是,一個地區的升學率是否比上年有所增長,某種程度上,稱升學率是教育GDP,恐怕更能直觀地說明為何廣州市教育部門悄然無聲中啟動了對7000名精英補課的程序。
什么是教育公平呢?自然是在教育資源相對固定的前提下,每一名學生都能均衡地享受到同等的師資教育,這一師資教育,既包括正當的授課,也包括額外的補課。但顯然,在廣州市教育部門某些官員的思維里,讓好的更好,有越來越多的考生能考上名牌大學,才是衡量教育GDP最為有效也最有說服力的數據。
為7000名精英補課,就是拿著國家本該均攤到每個學生頭上的經費,去刷新升學率提高的數據,至于非精英的學生,能考上則好,考不上,恐怕也不會影響到教育領域中管理者的仕途。這種行為不是妨礙教育公平的行為又是什么呢?在某些官員絞盡腦汁的苦心經營之下,可以想像的是,7000名精英必然會在占有更多教育資源的同時,成績突飛猛進,但普通學生的命運誰來關心與呵護呢?(王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