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場講座講課,2500多小時視頻,1464位教師和學者的精彩授課與演講,其中不乏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講座視頻,這就是西安交通大學網絡公開課的“淘課市場”。
終身教育,約40%的“淘課”者來自社會
在西安交大建校115周年慶典的這一天,有很多人在校園網主頁上看到了一則消息《西安交通大學網絡公開課開通》。很少人知道,這篇新聞稿出自西安交大校長鄭南寧之手。
當日下午,在一個報告會上,鄭南寧又一次談到網絡公開課程,并闡述了他的理念:“現在大學里不缺想做科研的教師,卻缺少能上好課的教師。”網絡公開課的出現,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給教師帶來壓力和動力,并打破大學的高墻,向社會傳播知識。
“據統計,發布當日我校網絡公開課程的點擊量達40640次。”西安交大信息中心主任鎖志海向記者透露。
而在此前,只供教育網內用戶使用的西安交大學術資源平臺,5年點擊量為316萬人次。在網絡公開課開通后,不到一個月,新增點擊量已達105萬人次,“從IP地址來看,大約40%的用戶為非教育網用戶。”鎖志海表示。
據了解,西安交大網絡公開課程源于學術資源平臺,經過5年的發展,內容涉及文史哲、理工等八大學科。在公開課程當中,精品課程占有很大比例。西安交大35門國家級精品課程中近一半被掛在了網上,以后將會實現全部精品課程的共享。
“中國需要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終身教育體系。”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網絡處處長曾艷認為,“網絡公開課將高校優質教育從在校學生延伸到社會大眾,將教育的外延從學歷教育延伸到終身教育,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徑。”
簽訂協議,避免知識產權問題帶來的阻礙
博士王齊在西安交大念的是理論物理專業,但她說自己更喜歡在網上“淘”一些人文社科類的課程看:“以前很少有機會聽到這些課,有了網絡公開課,就方便多了。”
蔡曉娟,西安交大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二年級在讀。她的爺爺很喜歡學校鐘明善教授的書法。有一次,她把鐘教授上的《中國傳統文化漫談》一課,在家點擊開來給爺爺看。“爺爺說,鐘教授的課把書法和文化融為了一體,他理解起來可能比我還要深刻呢。”她希望畢業時,能把自己喜歡的課程刻錄成光盤,作為大學永久的回憶。
“蔡曉娟同學的這個愿望,在她畢業時是完全可以實現的。”鎖志海告訴記者,目前西安交大正在加緊建設“眾享網”,不久即可開通,屆時上網用戶可將視頻種子免費下載到本地電腦上。
“從網絡公開課中受益的不只是學生,教師們同樣獲益匪淺。”西安交大能動學院核能系教授吳宏春在講授《核反應堆物理分析》課程前,主動要求錄制為公開課程。“我國高校核能師資奇缺,許多學校都曾邀請我去講學,但我不可能跑得過來。錄制成公開課發布后,能使更多人從中獲益。”
西安交大青年教師侯予十分贊同吳宏春的觀點,他認為,通過觀摩學習其他老師的講課,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為了最大程度減少或避免由于知識產權問題帶來的阻礙,2007年起,學校信息中心就與各學院簽訂了協議,并由各學院動員本院的優秀教師,將自己的課程共享,目前全校18個學院全部簽訂了協議。在網絡公開課程發布之際,學校進一步完善了該協議,對于個別學院或教師的特殊要求,則簽訂了補充協議。截至目前,該校網絡公開課程的錄制未接到一次教師投訴。
知識共享,讓更多國家的民眾認識中國
西安交大一項針對國外網絡公開課程的調研表明,有58%的大學生收看過國外網絡公開課程,用戶數量呈日益擴大的趨勢。他們進一步統計到,共有68所國外高校開放網絡課程,以美國、歐洲和日本為主。國外高校的網絡開放課程門類較為齊全,內容也較為廣泛,但在國內流傳較廣的主要是人文社會科學。其中人文社科類資源占所有課程資源的八成以上。
面對國外一流大學網絡公開課程在國內走紅,鄭南寧表示:“面對國外一些大學向世界范圍內大力推廣網絡公開課,我們需要借鑒和學習,更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好自己的網絡公開課程。中國的一流大學應該在網絡公開課方面占據一席之地,做到知識的獨立和共享。”
“只有中國社會的價值觀被世界大多數國家認可,中國的大學才能真正成為世界一流。網絡公開課程是中國的思想和價值觀走出去的有效形式。”鄭南寧透露,西安交大將把英語授課、雙語教學、字幕翻譯等引入網絡公開課,讓更多國家的民眾通過西安交大的“淘課市場”共享知識,同時還將大力推進人文社科類課程建設,“因為這對傳播大學文化和中國社會核心價值觀非常重要。”
目前,西安交大正從現有的網絡公開課程資源中篩選能夠代表中國主流文化的課程,通過國際網絡視頻教育平臺向世界傳播,同時與國際開放課件聯盟積極洽談,爭取加入全球網絡公開課名校行列。(新浪網)